
您是否曾在不经意间发现身高变矮、腰背疼痛,或是轻微碰撞就骨折?这些都可能是骨质疏松发出的危险信号。骨质疏松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它像“隐形杀手”一样,在无声无息中侵蚀骨骼健康,严重时甚至导致骨折、残疾,给生活带来巨大困扰。想要提前掌握自身骨骼状况,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科学的筛查至关重要。现在,就让我们通过一张简单的表格,快速自测“骨银行”余额,了解何时该进行专业筛查。
一、一表自测:你的骨质疏松风险有多高?
年龄:女性≥65岁,男性≥70岁得2分
女性50-64岁,男性50-69岁,且存在以下任意一项得1分:
- 低体重(体重指数 BMI<18.5)
- 吸烟
- 过度饮酒(每天饮酒量超过2个标准饮酒单位)
-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影响骨代谢药物得1分;
脆性骨折史:发生过非暴力性骨折(如轻微摔倒、咳嗽后骨折)得3分;
家族史:父母或兄弟姐妹有髋部骨折史得1分;
疾病情况: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得1分;
生活方式:长期缺乏运动、日照不足(每天<20分钟)得1分;
性激素水平:女性绝经早(<45岁)或绝经后未进行激素补充治疗,或是男性雄激素缺乏得1分。
风险评估:
总得分≤1分:骨质疏松风险较低,但仍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关注骨骼健康。
总得分2~3分:存在一定骨质疏松风险,建议咨询医生,考虑进行进一步检查。
总得分≥4分:骨质疏松风险较高,应尽快前往医院进行专业的骨密度检测及相关检查。
二、不同人群,筛查时机各有讲究
(一)普通人群
女性在65岁、男性在70岁时,无论是否出现症状,都应进行首次骨密度检查。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骨质流失加速,尤其是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流失速度明显加快,此时进行筛查能及时发现潜在问题,为后续干预提供依据。
(二)高危人群
绝经后女性:女性绝经后5-10年内是骨质疏松的高发期。如果绝经年龄小于45岁,或存在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应在绝经后尽早进行骨密度检测,一般建议在绝经后1-2年内开始筛查,并根据检查结果每年或每两年复查一次。
50岁以上男性:虽然男性骨质疏松发病率低于女性,但随着年龄增长,雄激素水平下降,骨质同样会逐渐流失。50岁以上男性若存在吸烟、饮酒、低体重等危险因素,更应提前进行筛查。
有脆性骨折史人群:曾经发生过非暴力性骨折,意味着骨骼已经非常脆弱,无论年龄大小,都应立即进行全面的骨质疏松相关检查,包括骨密度检测、骨代谢标志物检测等,以明确诊断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长期使用特殊药物人群: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抗癫痫药物、质子泵抑制剂等影响骨代谢药物的患者,应在开始用药后的6-12个月内进行首次骨密度检查,之后根据医生建议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减少药物对骨骼的不良影响。
患有影响骨代谢疾病人群:类风湿关节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慢性肾病等疾病会干扰骨代谢,加速骨质流失。这类患者确诊后应尽快进行骨质疏松筛查,后续每1~2年复查一次,密切监测骨骼健康状况。
三、科学检查,精准评估骨骼健康
目前,双能X线吸收法(DXA)在临床上被视为诊断骨质疏松的黄金标准。该方法通过测量腰椎、髋部等关键部位的骨密度,并将其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年轻人的骨峰值进行对比,从而得出T值。具体而言,T值≥-1被视为正常;-2.5<T值<-1则表明骨量减少;而T值≤-2.5则可确诊为骨质疏松。除了骨密度检测,医生还可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骨代谢标志物检测(如骨钙素、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等),以评估骨转换速率。此外,医生还可能通过X线、CT等影像学检查,进一步查看是否存在骨折或骨结构改变等问题。
骨质疏松并非不可预防和治疗。通过简单的自测表格评估风险,把握正确的筛查时机,及时进行专业检查,我们就能提前了解“骨银行”余额,采取针对性措施,如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加强运动、改善生活方式等,守护骨骼健康,远离骨质疏松带来的困扰。别让骨骼“静悄悄”地生病,从现在开始,关注自身骨骼健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