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怡  单位:怀化市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03
569

“明明困得不行,躺到床上却翻来覆去睡不着,睡着后多梦易醒,早上起来浑身疲惫,许多长期受失眠困扰的人尝试了各种方法,却收效甚微。中医有句经典理论——“胃不和则卧不安”,揭示了脾胃健康与睡眠质量的紧密联系。当脾胃功能失调,就可能成为失眠久治不愈的幕后推手。学会调理脾胃,或许能为改善睡眠打开新的思路。

一、脾胃失调,为何会引发失眠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誉为后天之本,肩负着消化食物、运化水谷精微的重要职责。摄入的食物经过脾胃的“加工”过程,转化为气血等营养物质,滋养全身脏腑。当脾胃功能保持正常时,气血充沛,心神得到滋养,睡眠自然安稳;然而,一旦脾胃功能失调,便会在多个方面对睡眠产生不利影响。

1. 饮食积滞,扰乱心神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经常暴饮暴食、晚餐过饱或吃宵夜,会导致食物在胃肠内堆积不消化。脾胃就像超负荷运转的工厂,无法及时处理这些食物,进而产生食积。积滞的食物在体内发酵,会生热、生痰,上扰心神,使人难以入睡。就像房间里堆满杂物,人自然难以安心休息。患者往往会出现腹胀、嗳气、口臭等症状,即便入睡也多梦纷纭。

2. 脾胃虚弱,气血不足

长期饮食不规律、过度劳累、情绪不佳等,会损伤脾胃之气,导致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后,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气血生化无源。心主神明,需要充足的气血滋养,当气血不足时,心神失养,就容易出现失眠、多梦、易醒等问题。这类患者常伴有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等症状。

3. 痰湿内生,阻滞气机

脾胃功能衰退,还会干扰水液代谢,导致水湿在体内滞留,进而凝聚成痰。痰湿如同黏稠的秽物,沉积于体内,阻碍气机的顺畅运行。气机受阻,将进一步扰动心神,引发失眠症状。患者除了遭受睡眠困扰外,还可能伴有身体沉重、舌苔厚腻、大便黏滞等不适表现。

二、调理脾胃,让睡眠回归正常

1. 饮食调理:给脾胃“减负”

遵循“饮食有节”的原则,避免暴饮暴食,每餐以七八分饱为宜。晚餐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尽量在睡前3小时完成进食,以减轻脾胃负担。建议多食用具有健脾养胃功效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芡实、南瓜、小米等。山药可煮粥或炖汤,既能健脾胃,又能益肾气;薏米与芡实搭配煮粥,则具有祛湿健脾的作用。同时,应减少生冷、油腻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防损伤脾胃。

2. 穴位按摩:激活脾胃动力

按摩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能有效调节脾胃功能。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脊外一横指处,每天早晚用拇指按揉10~15分钟,可健脾和胃、通经活络。中脘穴位于肚脐上4寸,用掌心顺时针按摩此穴,每次10~15分钟,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内关穴位于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按揉内关穴可宁心安神、和胃降逆,对因脾胃不适引起的失眠有显著缓解作用。

3. 运动调养:增强脾胃活力

适当运动能够有效促进胃肠蠕动,提升脾胃功能。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都是适宜的运动选择。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进行15至30分钟的散步,有助于食物消化;太极拳和八段锦动作柔和,能够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建议每周进行3至5次练习,每次30至40分钟。运动需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达到预期效果。

4. 情绪调节:为脾胃“保驾护航”

中医有言“思伤脾”,意指过度思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对脾胃的运化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保持心情舒畅、学会有效调节情绪,对于维护脾胃健康至关重要。可以通过聆听音乐、阅读书籍、外出旅行等方式来放松身心,缓解生活压力。此外,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同样有助于情绪的调节,并提升睡眠质量。

若失眠症状严重,且通过上述方法无法缓解,应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中药调理或其他相关治疗。中药方剂如归脾汤、半夏秫米汤等,在调理脾胃、改善失眠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但需依据个人体质进行辨证施治。

失眠久治不愈时,不妨从调理脾胃入手。通过科学的饮食、穴位按摩、适量运动和情绪调节,让脾胃恢复正常功能,心神得以安宁,睡眠问题也会随之缓解。关注脾胃健康,就是守护优质睡眠和整体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