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岁王先生近半年反复感觉腰背痛,起初按老年性骨质疏松自行服钙片无缓解,后疼痛加重,甚至夜间翻身需家人协助且伴持续性乏力与食欲减退,某日跌倒后胸椎压缩性骨折送医,经骨髓穿刺显示浆细胞比例达15%,完善血、尿免疫固定电泳等相关检查后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检查结果一出来,王先生的儿子大惊,不是骨质疏松吗?怎么就成了骨髓瘤呢?
一、隐匿的“骨骼杀手”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增殖“失控”导致的恶性疾病。浆细胞的功能是产生免疫球蛋白,当浆细胞生长不受控制时,会抑制其他骨髓细胞的正常生长。发生MM时,骨髓瘤细胞会“疯长”,即只复制增长而不死亡,产生无效的免疫球蛋白,俗称“M蛋白”,损害机体功能。
多发性骨髓瘤的骨痛具有独特病理特征,骨髓瘤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激活因子导致溶骨性破坏与骨质疏松并存。
二、多发性骨髓瘤有哪些信号
骨骼系统:骨痛最常见,多出现在腰骶部、胸背部、肋骨,初期为间歇性隐痛,后转为持续性剧痛,活动或负重后加重,患者还易因骨质破坏严重发生自发性骨折,常见于脊柱、肋骨等承重骨;
血液系统:患者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晚期可伴血小板减少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严重者有内脏及颅内出血;
肾脏损害:骨髓瘤细胞产生的轻链蛋白沉积于肾脏引发肾小管和肾小球损伤,导致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出现蛋白尿、血尿、下肢水肿、少尿或无尿,严重时可发展为急、慢性肾衰竭;
感染:骨髓瘤致正常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及中性粒细胞减少使免疫力下降,患者易发生细菌性肺炎、尿路感染等,病毒感染以带状疱疹多见,且感染后病程长、难控制;
高钙血症:骨质破坏使大量钙入血,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乏力、意识模糊、多尿或便秘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心律失常甚至昏迷;
神经系统:瘤体或骨折压迫脊柱或神经根可致肢体麻木、无力、疼痛,淀粉样变性沉积于外周神经可引发感觉及运动障碍,血液中M蛋白增多致血液黏滞度增高,可出现头晕、眼花、视力障碍,甚至突发晕厥、意识障碍;
其他表现:少数患者尤其是IgD型可发生淀粉样变性,表现为舌体肥大、腮腺肿大等,部分患者有轻度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少见,若M蛋白为冷球蛋白可引起雷诺现象。
三、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什么会出现骨病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出现骨痛且易骨折,根源在于骨髓中的骨髓瘤细胞发挥了“破坏作用”。骨髓瘤细胞一方面会大量分泌破骨细胞活化因子,这些因子可显著激活破骨细胞,使其过度活跃并加速啃蚀骨骼,导致骨骼出现溶骨性破坏,形成类似虫蛀木头的孔洞;另一方面,骨髓瘤细胞会抑制成骨细胞功能,而成骨细胞是负责骨骼修复与重建的关键细胞,其受抑制后无法正常工作,新骨生成受阻。当骨吸收速率远超骨形成速率,骨骼的动态平衡被打破,骨骼强度显著下降,患者便会感到骨痛,且轻微外力甚至打喷嚏都可能引发骨折,因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病本质是骨髓瘤细胞在骨骼内破坏了正常的骨代谢平衡。
四、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误区
误区一:症状缓解即停药,治疗不足导致复发
一定严格遵循医嘱完成全程治疗,定期复查监测血、尿免疫固定电泳及血生化等相关指标,以明确疗效。
误区二:放弃西药,依赖偏方或替代疗法
中医在化疗后“扶正祛邪”中有辅助作用,但无法替代西药成为主要治疗手段。偏方成分不明,可能含重金属或激素,反而加重肝肾负担。
误区三:轻信网络信息,盲目套用治疗方案
多发性骨髓瘤具有高度异质性,治疗方案需根据基因分型、年龄和体能状态个体化制定。盲目套用他人方案可能导致治疗无效或严重副作用。
多发性骨髓瘤就像个狡猾的“伪装者”,常以骨痛为“面具”悄然作祟,不少人误将其当作普通腰腿痛、关节炎而延误治疗。若骨痛久治不愈,务必及时就医排查,通过血液、骨髓检查等揪出这个“伪装者”,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守护身体健康,不让疾病继续“兴风作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