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骤增。随着体检普及和影像学技术进步,早期诊断率不断提高,但由于病程隐匿、症状不典型,仍有相当比例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中晚期。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作为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核心治疗手段,不仅可获得较高的无病生存率,还能为后续辅助治疗和个体化管理赢得时机。本篇科普将系统介绍前列腺癌手术的适应证、各类术式特点、术前、术中、术后全过程及术后康复与生活质量维护,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手术全貌,做好充分准备,积极配合治疗。
前列腺癌概述与流行病学
前列腺位于膀胱下方、直肠前方,环绕尿道;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体积和结构均会发生改变。前列腺癌多源自腺体上皮,早期往往无明显排尿症状,或仅表现排尿次数增多、夜尿增多等良性增生样迹象。常用筛查指标包括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直肠指检(DRE)及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结合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并评估分期分级。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欧美国家发病率居高不下,中国沿海及北方地区近年呈上升趋势,与人口老龄化、饮食西化和筛查推广相关。早期前列腺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但对于局部晚期和转移性患者,仍需综合内分泌、放疗及化疗等手段。
手术适应证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
1.临床分期局限于前列腺内(T1~T2),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2.PSA水平在20ng/mL以下,Gleason评分≤7者优先;3.高危患者(PSA>20、Gleason≥8或T3)需多学科评估后可联合内分泌或放疗;4.重度前列腺增生伴严重排尿梗阻,经药物及介入治疗无效者,可考虑切除以改善生活质量;5.术者及医疗机构具备相应微创及术后管理条件。
手术方式介绍
不同术式各有创伤程度、并发症风险及功能恢复特点,应综合患者年龄、肿瘤分期、解剖条件及经济水平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方案。
1.开放性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ORP)。切口及暴露:常采用下腹正中或Pfannenstiel(横切)切口,直视下分离前列腺、精囊及周围组织;操作要点:精准分离内盆筋膜、控制前列腺静脉丛出血,沿Walsh神经保留路径切除;优势与不足:直观易学,器械要求低;但创伤大、术后疼痛及恢复慢,住院时间较长;适用于大型中心及复杂病例。
2.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LRP)。入路选择:可经腹(transperitoneal)或腹膜外(extraperitoneal)途径;关键步骤:建立气腹(12~15 mmHg),置入5~6个套管;长钳配合高清镜头进行精细解剖;优劣对比:切口小、术中失血少、术后恢复快,但手术视野及器械操作对外科团队配合要求高,学习曲线较长,约需完成50~100例方可熟练。
3.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系统优势:三维高清放大视野,滤除手抖、多自由度机械臂;常见流程:经腹创建气腹后,术者坐在主控台,通过机器人臂完成神经保留、淋巴清扫及泌尿吻合;特色技术:改良单侧/双侧神经保留策略,精准控制前列腺包膜下出血;新一代单孔及经会阴机器人系统正在临床试验中;适应范围:已成全球微创主流,对术者培训及成本投入要求高。
4.经会阴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P)。入路优势:会阴部小切口,术中远离腹腔,失血少、镇痛需求低;适用人群:腹部多次手术粘连、重度肥胖或术后瘘风险高者;限制因素:盆腔淋巴结清扫不便,多数仅限低危患者。
术前评估与准备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心肺评估;2.肿瘤分期:PSA测定、mpMRI评估及全身骨扫描或PET-CT排除远处转移;3.病理诊断:经直肠或经会阴穿刺活检,明确Gleason评分;4.麻醉及内科评估:评估基础疾病,对心肺、血压、糖尿病等进行优化;5.术前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流程、风险、并发症及术后康复计划,进行心理支持;6.术前优化:营养支持、戒烟戒酒,进行简单的盆底肌和呼吸训练,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手术流程与技术要点
1.体位与切口:仰卧膀胱充盈体位或截石位,保证盆腔最佳暴露;2.暴露与分离:分离狄氏筋膜,控制前列腺静脉丛出血;3.神经保留:根据肿瘤部位及风险选择单侧或双侧神经束保留;4.淋巴清扫:高危患者须清扫前列腺周围及髂血管侧淋巴结;5.切除与重建:切除前列腺及精囊,行尿道–膀胱颈精细吻合,确保无张力、无渗漏;6.出血与引流:术后置入引流管及导尿管,监测出血量及尿液情况;7.术中超声或快速病理(部分中心):评估切缘及小病灶,提高根治率。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尿失禁:早期通过盆底肌康复训练及生物反馈改善;严重者可选用尿道括约肌注射或人工括约肌植入;勃起功能障碍:PDE5抑制剂、阴茎真空装置、血管再建手术或假体植入;泌尿道狭窄/瘘:根据狭窄段可行内镜扩张或切开;尿瘘需延长导尿及局部引流;感染与血肿:加强抗感染治疗,必要时超声或CT引导下抽吸或二次清创;深静脉血栓:术后早期防血栓治疗及下肢活动;肠麻痹:腹腔镜/机器人术后更轻,但仍需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及肠功能监测。
术后恢复与随访
住院管理:一般术后3~5天拆线,7~10天拔管;随访计划:术后首年每3个月复查PSA及功能评估,2~5年每6个月,5年后每年;辅助治疗:根据PSA动态及病理结果,必要时行放疗、内分泌或化疗;功能监测:定期评估排尿及性功能,及时调整康复方案。
术后生活质量与康复指导
1.盆底肌训练:每日多次收缩盆底肌群,结合呼吸及核心肌群协同;2.有氧和力量训练:术后2周内可进行散步或轻度有氧,逐渐过渡到慢跑、游泳等;3.营养支持:高蛋白、低脂饮食,富含优质脂肪酸和维生素,促进伤口愈合;4.心理支持:引入心理咨询、病友互助、正念减压,帮助患者应对焦虑与抑郁;5.性功能康复:早期动员PDE5抑制剂、血管活性药物及真空装置,配合心理疏导;6.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保持理想体重,预防心血管及代谢并发症。
综合支持及多学科协作
围手术期应构建包括泌尿外科、麻醉科、肿瘤科、放疗科、康复医学科及心理科在内的多学科团队,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术前术后均需完善健康教育、疼痛管理、营养干预及家庭访视,为患者提供全程、全方位的支持。
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已从传统开放发展到腹腔镜、机器人、单孔及经会阴等多种微创途径,术式选择应兼顾肿瘤学安全性与功能预后。术前精细评估、术中精准操作、术后规范随访和康复训练,是实现长期肿瘤控制和优质生活的关键。希望本篇科普能帮助患者及家属全面了解手术方方面面,做好充分准备,积极配合,以更好地走过诊疗之路,迎接健康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