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发的一种严重传染病。HIV病毒如同一位狡猾的“旅行者”,在人体内悄然潜伏,伺机而动,通过特定的传播途径不断扩散,给个人健康和社会公共卫生带来巨大挑战。深入了解HIV的传播途径,是预防艾滋病、守护健康的关键。
一、性传播:高危行为的“隐形陷阱”
性传播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HIV病毒大量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性行为时,性交部位摩擦易致生殖器官黏膜细微破损,即便肉眼难察,病毒也能借此进入血液引发感染。
无论同性还是异性性接触,都有感染风险。如今社会观念开放、性行为多样,男性同性性行为者因性行为方式特殊,黏膜破损概率高;性工作者性伴侣多且不确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性伴侣若不知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都极易被感染。
预防性传播,要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保持单一、忠诚的性伴侣关系,避免不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能减少病毒与黏膜接触,降低传播可能,但它并非万无一失,若出现破损、滑脱仍有感染风险。所以,除了用安全套,还应避免与不明身份者发生性关系,并定期检测艾滋病,以便早发现、早应对。
二、血液传播:隐形“杀手”的潜伏
血液传播是艾滋病重要传播途径,危险性高,高危人群主要有注射吸毒者、非正规有偿献血者及医护人员。
注射吸毒者常共用未消毒且受HIV污染的针头、注射器,残留的含病毒血液随针头进入体内,导致感染,此传播方式在吸毒人群中常见,也是艾滋病在该群体快速传播的主因。非正规有偿献血场所缺乏严格血液筛查,若献血者感染HIV,受血者使用其血液或制品就易感染。此外,不正规医疗机构侵入性操作器械消毒不严,也可能传播病毒。医护人员处理感染者时,若被污染针头刺伤或皮肤破损处接触感染者血液,就有感染风险,需严格遵守防护规范。
预防血液传播,要避免共用注射器等器械,不随意输血或使用血制品,必须输血时应选择正规渠道。进行纹身、穿耳洞等有创操作时,要选择正规场所,保证器械严格消毒。医护人员要加强职业防护培训,规范操作,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三、母婴传播:生命延续中的“危机”
母婴传播,即围产期传播,是感染HIV的母亲在产前、分娩及产后不久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严重威胁新生命健康。妊娠时,HIV病毒能穿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分娩中,胎儿经产道会接触含大量病毒的血液、分泌物,感染风险增加。产后若母亲母乳喂养,病毒会随乳汁传给婴儿。
为降低母婴传播风险,孕妇应接受艾滋病检测,以便及早了解自身感染状况。确诊感染者要在医生指导下积极干预。目前,服用抗病毒药物等母婴阻断治疗可显著降低婴儿感染概率,它能抑制孕妇体内病毒复制,减少病毒载量,降低胎儿宫内感染风险。分娩时,选择剖宫产可减少婴儿接触产道病毒的机会。产后,避免母乳喂养,采用人工喂养方式,能进一步切断传播途径。通过这些措施,可有效保护婴儿免受艾滋病侵害。
四、日常接触:无需恐慌的“安全区”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对艾滋病传播存在误解,觉得和艾滋病患者同桌吃饭、握手、拥抱等会感染,其实大可不必担心。
HIV病毒在体外生存能力弱,对环境敏感,无法在干燥环境中长时间存活,也不能在空气中传播。像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办公用品这类日常接触,不会涉及患者含病毒的血液、精液等体液,也不会造成皮肤或黏膜破损,病毒没有进入人体的机会,自然不会传播。
我们应正确认识传播途径,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恐惧与歧视。他们也是社会一员,需要我们的理解、关爱与支持,正常社交互动对他们意义重大。
结语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了解这些传播途径是预防的关键。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性观念,避免高危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拒绝共用注射器等可能接触血液的器械,保证输血和使用血制品的安全;孕妇要积极接受艾滋病检测并采取母婴阻断措施。同时,要消除对艾滋病的误解与恐惧,科学看待患者,给予其尊重和关爱。预防艾滋病需全社会合力:政府应加强防治知识宣传,提升公众防范意识;医疗机构应强化对高危人群的筛查与干预,提供有效的治疗与关怀;个人应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为构建“无艾”社会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