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麦嘉美  单位:罗定市罗城街道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2025-08-05
14049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这一疾病的核心表现为血液中葡萄糖浓度持续超出正常范围。高血糖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人体胰岛素分泌存在缺陷,或者胰岛素的生物作用受损,也可能是这两种原因同时存在所致。长期存在的高血糖状态,会对人体的各种组织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眼睛、肾脏、心脏、血管和神经等,会导致这些组织发生慢性损害,进而出现功能障碍,因此糖尿病是当下社会中不容忽视的重大健康危机。而在这个包含多种类型的糖尿病世界里,对疾病进行有效控制显得尤为关键。

走进糖尿病的“多型世界”

糖尿病在医学上主要被划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等几种常见类型。1型糖尿病大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该类型患者的胰岛β细胞会遭到自身免疫等因素的破坏,这一破坏会直接导致患者体内胰岛素出现绝对缺乏的状况,所以这类患者必须依赖胰岛素进行治疗,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2型糖尿病是所有糖尿病类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该类型多见于中老年人,不过近年来其发病群体也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往往相对不足,或者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也就是胰岛素在体内的作用效果出现下降,患者在患病早期通常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以及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水平。妊娠期糖尿病特指女性在怀孕期间出现的血糖升高现象,引发这一情况的原因与孕期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多数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顺利分娩后,血糖水平可逐渐恢复正常,但这些患者在未来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糖尿病的控制要点

(一)血糖监测

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血糖监测,通过监测,患者可以清楚了解自己不同时段的血糖变化情况。这些监测数据可为患者和医生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帮助他们及时发现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调整治疗方案,进而防止血糖过高或过低给身体带来损伤。患者可以购买家用血糖仪进行自我监测,在监测时间上,通常建议患者每日监测空腹血糖以及餐后两小时血糖,当患者出现感冒、发热等特殊情况时,需要增加血糖监测的频次,以便更全面地掌握血糖情况。

(二)饮食控制

糖尿病患者必须合理安排日常饮食,严格把控每日总热量摄入,这是控制血糖的关键。患者饮食应以谷类食物为主,这类食物可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能量。与此同时,患者必须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这些食物有利于促进肠道蠕动,延缓血糖升高。患者必须少吃肥肉、油炸食物、甜食等高脂肪、高糖的食物,这些食物容易导致血糖快速上升,加重身体代谢负担。同时,患者必须注意保持饮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以防血糖产生大幅波动。

(三)运动干预

糖尿病患者要坚持适量运动,运动能增强患者体内胰岛素敏感性,使胰岛素更能发挥作用,进而帮助控制血糖水平。患者可依据自身身体情况与兴趣爱好,选择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适合自身的有氧运动,这些运动给身体带来的负担相对较轻,还能有效锻炼心肺功能。在运动时长上,建议患者每周至少运动150分钟,每次运动30分钟,可将运动时间合理分配到每周的不同日子,例如每天运动30分钟,每周运动5天。但患者在运动过程中要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在血糖过高或过低时运动,以免发生意外。同时,患者运动时必须随身携带糖果,当出现头晕、心慌这类低血糖症状时,应立即补充糖分以缓解症状,防止低血糖情况加重。

(四)药物治疗

当通过饮食控制与运动干预等生活方式干预,仍无法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时,患者应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完全缺乏,所以必须用胰岛素来治疗,才可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功能。胰岛素的种类较多,根据作用时间可分为短效、中效、长效和预混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可依据自身病情的严重程度,遵照医嘱选择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进行治疗。口服降糖药的种类丰富,常见的有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等。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必须严格遵照医嘱用药,不得私自增减药量,更不能自行停药,否则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五)健康教育

糖尿病患者要主动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通过学习了解其危害、具体治疗方法及日常注意事项,并参与健康教育活动,以提升自身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进而更好地配合医生开展治疗,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患者可踊跃参加医院、社区举办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在讲座中与医生及其他患者交流,获取实用的知识与经验;也可以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拓宽对糖尿病的认知渠道。

结语

窥见糖尿病这一多“型”世界的复杂面貌,是为了更有力地应对这场全球健康危机。无论是1型、2型、妊娠期或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的管理核心在于“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和“综合管理、个体化治疗、终身控制”。每位糖尿病患者都应成为自我健康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规范用药、严密监测和积极预防并发症,牢牢掌握疾病控制的主动权。面对糖尿病,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掌握知识,积极行动,拥抱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在这场与“甜蜜危机”的较量中,守住健康的界限,拥抱充满活力的未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