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拿到血糖检验报告单,您是否对上面的数值感到困惑?在我们临床检验科,我也经常会听到患者的疑问:“我这检验单上空腹血糖6.2,是不是有糖尿病?”“我随机测的血糖8.5,要不要紧呀?”……今天,就让我们从检验学角度,为大家解读有关血糖的那些事儿。
血糖检查“四兄弟”各有所长
体检中,血糖检测主要包括四个项目: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随机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它们就像“四兄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们的血糖状况,需要综合监测才能知道我们的身体状况。
空腹血糖检测要求患者禁食8~12小时。每天早晨7-9点,是空腹血糖检测的好时机。检测前,必须禁食8~12小时。时间过短或过长(超过16小时),检测都不准确。前一晚可以少量喝水,但咖啡、茶、果汁坚决不行。静脉采血后,我们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通过葡萄糖氧化酶法或己糖激酶法检测,1小时内即可出报告。
小贴士:正常血糖范围:3.9~6.1mmol/L,≥7.0mmol/L,即诊断为糖尿病。在检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患者空腹血糖在6.1~6.9mmol/L之间,这属于“空腹血糖受损”,虽未达到糖尿病标准,但已是重要预警信号,建议进一步检测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餐后血糖检测对时间要求较为严格。我们常遇到患者问:“我11点吃完饭,1点来抽血行不行?”答案是“不行!”必须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到整整2小时后采血。检验参考范围为<7.8mmol/L。血糖≥11.1mmol/L,即诊断为糖尿病。这项检测反映的是胰岛β细胞对葡萄糖负荷的应对能力。有些患者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这往往是早期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从检验角度看,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应配套检测,才能全面评估血糖代谢状态。
当然,检测前,您要正常进食,不要刻意改变饮食习惯,只需要避免剧烈运动就可以。
当患者出现昏迷、意识障碍或严重的“三多一少”症状时,随机血糖能在15~30分钟内出具报告,为临床抢救提供关键依据。随机血糖不受进餐时间限制,主要用于糖尿病的初步筛查和急性并发症的快速诊断。诊断标准为≥11.1mmol/L(伴典型症状)。
如果说前面三项血糖是“定点测量”,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就是“持续监控”。这是血糖监测中最特殊的项目。血液中的葡萄糖会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发生非酶促糖化反应,形成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出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其正常值范围为4%~6%,≥6.5%即可诊断为糖尿病,糖尿病控制目标为<7%。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前也不需要空腹哦,任何时间都可以采血。
四大指标如何配合:立体看血糖
看报告要看全套。单一指标可能受各种因素干扰,多项指标综合分析才能准确判断。
空腹+餐后:一个看基础,一个看应对,两者结合诊断效率最高。血糖+糖化:一个看瞬时,一个看长期,互补印证避免漏诊。
对于空腹血糖6.1~6.9mmol/L或餐后血糖7.8~11.0mmol/L的患者,虽未达到糖尿病标准,但已是“糖尿病前期”,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
标本采集懂要点
1.采血后立即送检
血糖在室温下会被红细胞持续消耗,每小时下降约0.3~0.5mmol/L。如果标本在室温下放置2小时,结果可能偏低1mmol/L!因此,我们要求采血后立即送检,或使用含氟化钠的专用抗凝管(能抑制糖酵解)。
2.避免溶血
过度挤压采血部位或剧烈震荡试管会导致溶血。溶血会释放红细胞内的物质,干扰血糖检测结果,需要重新采集。
3.这些情况会影响结果
感冒发烧等应激状态会使血糖升高,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会干扰血糖代谢,采血前剧烈运动也会使血糖下降,采集前注意避免。
实用建议指南:健康人群建议年度体检首选空腹血糖。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曾有妊娠期血糖异常等高危人群建议进行空腹+餐后+糖化三联检。
血糖检测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身体健康状况的真实反映。掌握这些检测指标的意义,就能及早发现问题,科学管理血糖。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