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亚红  单位:莱州市人民医院 耳鼻喉科  发布时间:2025-07-09
875

现代都市生活中,耳机已经成为许多人不可缺少的"伴侣"。无论是地铁上听音乐,还是办公室接电话,耳机几乎无处不在。实际临床中越来越多地接诊到因长期不当使用耳机而导致听力损伤的患者,其中不乏年轻的学生和白领。

什么是噪音性耳聋

噪音性耳聋是指由于长期暴露在有害噪声环境中而引起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这种听力损失主要影响内耳的毛细胞,一旦受损,往往是不可逆的。

听觉系统非常精密,内耳的耳蜗中约有15000个毛细胞,负责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当长时间接触过大声音时,这些毛细胞会受损,轻微损伤可能恢复,但严重或持续损伤就会导致永久性听力下降。

根据接触噪音的时间和强度,噪音性耳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噪音性耳聋是由长期接触中等强度有害噪音造成的,这正是不当使用耳机会导致的结果。

耳机使用的隐形危害

多数人存在误区,认为只要音量不是特别大,使用耳机就是安全的。世卫组织建议,安全听音环境应控制在85分贝以下,相当于城市交通音量。而现代耳机最大输出功率可达100-120分贝,已远超安全范围。

因耳机直接作用于耳道,声音能量几乎全部传递给听觉系统,没有自然衰减。在嘈杂环境中,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调高音量来盖过环境噪音,这种行为被称为"音量攀升现象"。地铁、公交车上,环境噪音通常在70-80分贝,为了听清耳机内容,很多人会将音量调到90分贝及以上。早期,这种损伤是暂时、可逆的,表现为听音乐后出现耳鸣或听力短暂下降。但如果这种不良习惯持续下去,暂时性损伤会转变为永久性听力损失。

早期症状识别

噪音性耳聋的早期症状包括:耳鸣,这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患者可能感到耳朵里有持续的“嗡嗡声”或“蝉鸣声”,尤其是在安静环境中更明显;听力下降,初期可能只是感觉声音变得“闷”,需要别人重复说话,或者觉得电视音量需要调得比以前更大;听觉疲劳,表现为长时间接触噪音后感到耳朵疲惫、胀满;听觉敏感度改变,对某些特定频率的声音变得特别敏感或迟钝。

噪音性耳聋可怕之处在于其隐蔽性。初期听力损失不易察觉,通常首先影响高频听力,而日常交流主要使用中低频声音。如出现以上症状,建议及时进行专业听力检测。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可有效防止听力进一步恶化。

科学使用耳机的“60-60法则”

为预防噪音性耳聋,国际上广泛推荐“60-60法则”: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时间不超过60分钟。

在选择耳机音量时,以在安静环境中能够清楚听到内容为准,不要因外界环境嘈杂而盲目调高音量;使用时间方面,建议每使用60分钟就休息10-15分钟,让听觉系统得到充分恢复。特别是需要长时间佩戴耳机工作的人群,如客服人员、在线教师等,更应该严格遵守这个原则。

建立健康的听音习惯

除遵循“60-60法则”外,还应该培养更多健康听音习惯。尽量避免在地铁、公交车等嘈杂环境中使用耳机,如果必须使用,建议选择降噪耳机。

每天给自己留出一些完全安静的时间,让听觉系统得到充分休息。这不仅有助于预防听力损失,还能减轻精神压力。注意耳机卫生,定期清洁耳机,特别是入耳式耳机的耳塞部分,避免细菌滋生。不要与他人共用耳机。

听力损伤后的应对

如果已出现听力损伤症状,不要恐慌,也不要忽视。及时的医疗干预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首先要停止或减少噪音暴露,包括降低耳机使用频率和音量。然后应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进行详细听力学检查,确定听力损失的程度和性质。根据检查结果,可采用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等方法加以改善。对已经形成永久性听力损失的患者,需要考虑佩戴助听器等听力辅助设备。

听力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一旦失去就很难恢复。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必须学会保护听力健康。耳机虽小,但不当使用造成的危害却不容小觑。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