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炼  单位:韶山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B超室  发布时间:2025-08-06
848

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个听起来略显陌生的医学词汇,却是许多女性长期隐忍的痛苦根源。据统计,在育龄女性中,约有10%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很多人甚至在多年后才确诊。它像一个“沉默的病魔”,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女性的生活质量、生育能力,甚至心理健康。那么,子宫内膜异位症到底是什么?它为何如此难缠?又该如何科学面对?

一、什么是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样组织出现在子宫腔外的部位,并在雌激素作用下周期性出血,引起局部慢性炎症、粘连甚至囊肿形成。常见异位部位包括卵巢、输卵管、盆腔腹膜、子宫骶韧带等,少见于膀胱、肠道、肺等。异位的内膜组织无法通过正常经血排出,导致局部组织刺激,出现疼痛、出血和粘连等症状。因此,子宫内膜异位症被称为“盆腔内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二、它为何成为“隐痛之源”?

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典型的症状是痛经,但这不是普通的痛经,而是一种进行性加重的疼痛。患者常在月经前一两天开始腹痛,经期加剧,甚至疼痛难忍,影响正常生活。很多女性常年忍受这种痛苦,却误以为只是“例假体质”。

除了痛经,性交痛、排便痛、尿痛也是常见表现,严重者甚至常年腹痛不止,影响情绪与生活质量。另一个显著影响是不孕症。数据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有30%至50%存在生育困难。这是因为病灶可以影响卵巢排卵功能、输卵管通畅性以及受精卵着床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内异症的症状具有“多样性”和“隐蔽性”,有的患者表现轻微甚至无明显症状,但病灶发展却很严重;也有患者表现非常剧烈,但影像检查却未发现明显病灶。这种主客观表现不一致,是导致误诊和漏诊的主要原因。

三、内异症的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

目前医学界尚未完全明确其发病机制,但主流理论认为可能与“经血逆流学说”有关。月经期间部分经血通过输卵管流入盆腔,子宫内膜细胞随之种植在盆腔腹膜或其他部位,在体内形成异位病灶。

此外,免疫功能低下、遗传易感性、激素水平异常等因素也被认为与本病有关。有研究发现,一级亲属患有内异症的女性,其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一些生活方式因素也可能成为诱因,如初潮年龄早、经期过长、月经周期短、未婚未育、经常处于高压状态等。

四、治疗:因人而异,精准施策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需综合考虑症状严重程度、生育意愿、病灶部位和年龄等因素,采取个体化方案。主要治疗方式分为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两大类。

药物治疗以抑制卵巢功能、减少雌激素水平为核心,常用药物包括口服避孕药、孕激素、GnRH激动剂等。这些药物能够减轻疼痛、控制病灶发展,但多数无法根除病灶,且长期使用有副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病灶严重或存在生育要求的患者。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并改善生育率。但手术并非一劳永逸,术后复发率仍较高,需长期随访与管理。

对于合并不孕的患者,除了病灶处理外,辅助生殖技术如试管婴儿(IVF)也为生育带来希望。

五、如何与内异症“和平共处”?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治疗的目标不在于“根治”,而是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保护生育能力。因此,患者应树立正确的认知,积极配合治疗,做到长期规范管理。

日常生活中,可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减轻不适和防止复发: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减少压力、坚持锻炼、控制体重,饮食上减少高脂肪与高糖食物,适量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与抗氧化物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水果、蔬菜等。

心理支持同样重要,长期慢性疼痛和不孕容易导致焦虑、抑郁,患者应勇敢寻求帮助,包括心理咨询与患者互助组织,共同应对这一“隐痛之敌”。

结语

子宫内膜异位症不是绝症,却是许多女性身上深藏的痛。它需要被看见、被重视,更需要科学规范地治疗和长期管理。希望每位女性都能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保持敏感,不要让疼痛成为习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说“不”,是每一位女性保护自己的重要一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