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髓炎是牙髓组织因细菌感染、外伤或化学刺激引发的炎症,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疼痛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慢性牙髓炎以阵发性隐痛或钝痛为主,疼痛等级为4-5级。患者常表现为进食时偶发刺痛,夜间疼痛可能加重但可耐受。此时牙髓尚未完全坏死,可通过冰敷(用毛巾包裹冰袋敷于患侧面部)或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
急性牙髓炎则呈现剧烈自发性疼痛,疼痛等级达6-7级,部分患者甚至达到8-9级。典型表现为:
夜间痛加剧,平躺时髓腔压力升高导致疼痛放射至同侧头面部;
冷热刺激引发持续性剧痛,即使刺激去除后疼痛仍持续数分钟;
伴随牙龈肿胀、牙齿松动或咬合痛。
这种疼痛源于牙髓腔内压力升高、炎症介质释放及神经末梢受压。若未及时治疗,感染可能扩散至根尖周组织,引发根尖周炎甚至颌面部间隙感染。
一、根管治疗:精准清除感染源的科学流程
根管治疗是针对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的标准治疗方案,通过机械清除感染组织、化学消毒和物理封闭三步实现治疗目标。其核心流程包含以下关键环节:
1.术前评估与麻醉
诊断确认:通过牙髓活力测试、叩诊及X线片检查,明确患牙位置、根管数目及根尖病变范围。
麻醉实施: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如利多卡因)或神经阻滞麻醉,确保治疗全程无痛。对于牙髓完全坏死者,可省略麻醉步骤。
2.开髓与根管预备
开髓孔建立:使用高速涡轮钻在牙冠咬合面开孔,暴露髓室顶。开髓方向需与根管走向一致,避免过度切削牙体组织。
根管清理:
使用镍钛根管锉逐步扩大根管,形成连续锥形通道;
交替使用3%次氯酸钠溶液和17%EDTA溶液冲洗,溶解坏死组织并去除玷污层;
通过根管长度测量仪确定工作长度,确保器械到达根尖狭窄区而不超填。
3.根管消毒与充填
药物消毒:在根管内放置氢氧化钙糊剂,封药7-14天以杀灭残留细菌。对于复杂根管,可采用超声荡洗技术增强消毒效果。
三维充填:
使用热牙胶垂直加压技术或冷牙胶侧方加压技术填充根管;
配合根管封闭剂(如AHPlus)封闭牙本质小管,防止微渗漏;
X线片确认充填物距根尖0.5-2.0mm,形成严密根尖屏障。
4.冠部修复与随访
临时修复:治疗期间使用玻璃离子水门汀封闭开髓孔,防止唾液污染。
永久修复:根管治疗后2周内完成全冠修复,推荐使用氧化锆全瓷冠或高强度树脂嵌体,恢复牙齿抗折能力。
定期复查:治疗后6个月、1年拍摄X线片,观察根尖病变愈合情况。
二、疼痛管理:从治疗过程到术后恢复的科学方案
治疗期间疼痛控制
无痛操作技术:现代根管治疗采用橡皮障隔离、显微根管治疗等手段,配合局部麻醉,使治疗疼痛感降低至1-2级(轻微不适)。
特殊情况处理:对于钙化根管或根管弯曲度>25°的病例,可在超声辅助下进行根管预备,减少器械分离风险。
术后疼痛应对
急性反应:部分患者术后24-48小时出现轻度胀痛,可通过口服对乙酰氨基酚(0.5g/次,每4-6小时一次)缓解。
慢性疼痛:若术后1周仍感自发痛,需排查根管遗漏、器械分离或根尖超填等并发症,必要时进行根尖手术。
三、认知纠偏:破除根管治疗三大误区
误区1:"根管治疗等于拔牙"
事实:根管治疗通过清除感染牙髓保留牙根,维持牙槽骨高度,为后续修复提供基础。研究显示,根管治疗成功率达85%-95%,与直接拔牙后的种植修复均是成功率较高的治疗方案。
误区2:"治疗过程剧痛难忍"
临床数据:在规范麻醉下,92%患者表示治疗疼痛感≤3级(可耐受)。对于牙髓坏死病例,无需麻醉即可完成开髓步骤。
误区3:"治疗后牙齿必然变脆"
科学解释:牙齿抗折力下降主要源于牙髓营养供应中断,但通过及时冠修复可恢复80%以上强度。未修复的根管治疗牙3年存活率仅36%,而冠修复后存活率提升至91%。
四、预防策略:从源头控制牙髓炎风险
龋齿早期干预:每6个月进行口腔检查,发现深龋及时充填,防止细菌侵入牙髓。
创伤防护:运动时佩戴运动护齿器,避免牙齿折裂导致牙髓暴露。
咬合管理:通过调颌治疗消除早接触点,减少牙隐裂发生风险。
牙髓炎的剧烈疼痛与根管治疗的科学流程形成鲜明对比。通过精准的术前评估、规范的治疗操作及完善的术后管理,根管治疗已成为保存天然牙的可靠手段。患者需摒弃恐惧心理,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以维护口腔健康与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