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心病作为常见疾病的一种,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侵袭着现代人的生活。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居榜首,其中冠心病是主要“杀手”之一。但是冠心病并非不可战胜,它本质上是一种可防、可控、可治的疾病。早期识别风险信号,掌握科学的防治知识,能够显著降低发病风险,改善预后。今天,我们就针对冠心病的防治知识进行梳理,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人预防冠心病。
1冠心病的概念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出现狭窄或阻塞,进而引发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病。其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这一过程与血管内皮损伤存在紧密联系。血液中的脂质趁机进入血管壁沉积,并逐渐形成脂质斑块。在斑块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冠状动脉管腔会受到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使心肌血液供应受到影响。如果心肌缺血缺氧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使患者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临床表现。冠状动脉是为心脏肌肉供血的重要血管,它像一顶帽子一样在心脏表面环绕,分为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两大主支,各自又有分支,形成复杂的血管网络。不管这些血管出现任何问题,心脏正常功能都会受到一定影响。
2冠心病的常见症状与类型
2.1常见症状
心绞痛是冠心病常见症状的一种,通常人们有胸部的压榨性疼痛、闷胀感或紧缩感的表现,疼痛位置在胸骨后或心前区,部分患者可放射至左臂、下颌、颈部或背部。疼痛一般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等情况下发生,发作时间持续3~5分钟,休息后可缓解。如果冠状动脉完全阻塞,容易引发心肌梗死,疼痛程度更加剧烈,持续时间也更长,部分患者可达数小时甚至数天,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通常无效,还可能伴有出汗、恶心等症状。有些患者虽然冠状动脉存在狭窄情况,但由于身体适应能力较低,可能并无明显胸痛,仅在体检或进行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等检查时,才会发现心肌缺血证据。长期心肌缺血会使心肌细胞受损,引起心力衰竭等,还会对心脏活动产生不良影响,使患者出现心律失常,严重情况下,甚至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2.2类型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冠心病可分为以下多种类型。常见类型为无症状性冠心病,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但存在心肌缺血证据。心绞痛型冠心病比较常见,以心绞痛为主要表现。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诱因、疼痛性质、持续时间和缓解方式相对固定,而不稳定型心绞痛则发作更频繁、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休息时可能也会发作,甚至有发展为心肌梗死的风险。心肌梗死型冠心病,作为最严重类型的一种,患者死亡风险较高。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而猝死型冠心病患者,随时可能因心脏骤停而突然死亡,常在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
3冠心病不容忽视的早期预警信号
胸痛、胸闷属于最典型的早期信号,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后背。性质多为压迫感、紧缩感、沉重感、烧灼感。如果在活动时出现或加重的呼吸困难等气短情况,也要引起注意。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其他部位不适,例如 不明原因的牙痛、上腹痛、颈部紧缩感等。部分患者有乏力、虚弱的感觉,甚至出现不明原因的体力下降。如果感觉心跳不规律、过快或过重,也要格外注意,最好到医院先进行检查。预警信号的关键特征为 劳力诱发,休息缓解。 当这些症状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出现,休息后几分钟内好转,应高度警惕冠心病的可能,务必及时就医。
4冠心病的预防措施
4.1合理饮食
合理饮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基础,日常饮食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应有效减少盐的摄入量,保持每日5克以下为宜,同时还要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加工肉类等高盐食物。将脂肪摄入量有效控制,特别是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将动物脂肪、肥肉、油炸食品、奶油等的摄入量有效减少,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坚果、橄榄油等。将精制糖摄入量减少,避免饮用含糖饮料、食用高糖糕点等。可以将膳食纤维的摄入量适度增加,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等,膳食纤维能显著降低胆固醇、控制血糖和体重。
4.2适量运动
坚持每天适量运动对身心健康均有很大益处,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以大幅度提升机体免疫力。常见运动包括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也可进行每周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或将两者结合。运动在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血压、改善血脂代谢、控制体重方面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够有效缓解压力,使人们的心理状态得到显著改善。运动时尽量保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保持合理强度。
4.3戒烟限酒
吸烟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严重损害,同时还会促进血小板聚集,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并升高血压和心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必须坚决戒烟。饮酒要保持适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应不超过25克,女性应不超过15克,避免长时间酗酒,过量饮酒会增加患高血压、高血脂、心肌病等疾病的风险。
4.4控制血压、血糖及血脂
定期测量血压、血糖和血脂,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应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血脂异常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将LDL-C控制在合适的目标值。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使各项指标达标。
4.5保持心理平衡
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会导致神经内分泌失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因此,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还可以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
心脏健康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中,了解冠心病的本质,识别危险因素和预警信号,积极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就是在为心脏构筑最坚实的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