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艳华  单位:英德市中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29
1958

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猝死的新闻频频登上热搜:凌晨加班后倒在工位上的程序员、运动中突发心脏骤停的大学生、熬夜游戏突然死亡的青年……这些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令人惋惜,也让“猝死”这个词越来越多地与“年轻人”挂钩。曾经被认为只与中老年人有关的急性死亡,如今却成为年轻人健康的一大隐忧。那么,猝死为何频频“光顾”年轻人?我们又该如何防范?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一、猝死是怎么发生的?并非毫无征兆

“猝死”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在短时间内突然死亡,医学上一般定义为在发病后6小时内因自然原因猝然死亡的非暴力性死亡。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心源性猝死,占比约八成以上,其次是脑卒中、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急性事件。这些疾病发作迅速、进展迅猛,即使送医也往往为时已晚。

很多人误以为猝死来得毫无征兆,其实大多数病例在事发前都有一些预警信号。比如持续的胸闷、心慌、乏力、头晕,甚至短暂晕厥等症状,常常被误认为是疲劳或压力大而忽视。此外,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性疾病,虽然症状不明显,但长期影响心脑血管功能,为猝死埋下隐患。

对年轻人而言,他们往往身体尚好,缺乏体检意识,对早期异常信号警惕性低,加之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作息紊乱等因素,共同推动了猝死的发生。

二、“年轻体魄”不再是护身符:猝死为何偏爱年轻人?

人们普遍认为年轻人身体好,抵抗力强,怎么会是猝死的“高危人群”?实际上,现代社会的一些生活方式正在悄悄地“掏空”年轻人的健康,而他们自身却浑然不觉。

首先,加班文化盛行,超负荷工作已成常态。不少年轻人常年处于高压状态,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使身体得不到充分恢复,心血管系统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增加了突发事件的风险。研究显示,长期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

其次,生活习惯不健康。许多年轻人不吃早餐、以外卖为主食、饮食高糖高盐、饮水少、运动少,此外,烟酒过度、“能量饮料”滥用等也是“罪魁祸首”。这些习惯加速血管老化,诱发心律不齐、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问题。

再者,运动方式不科学也成为猝死诱因。一些年轻人在没有充分热身、缺乏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剧烈运动,尤其是跑步、打篮球等高强度运动,容易导致心脏负荷过大,引发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猝死。

此外,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同样不可小觑。在高压社会环境中,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问题频发,而这些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心脏电生理稳定性,诱发猝死。

三、“亚健康”是猝死的温床:警惕隐形的健康杀手

越来越多年轻人虽然看似“无病”,但其实早已处于“亚健康”状态——没有明显疾病,却经常感到疲惫、注意力不集中、免疫力下降。亚健康虽然不是疾病,但却是猝死的“隐形杀手”。

一方面,亚健康状态下的身体功能运行效率下降,尤其是心肺功能容易受到影响,容易在受到压力或刺激时突然崩溃。例如,一位长期睡眠不足、工作繁忙的白领,在一次高强度运动后突发心律失常,就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心源性猝死。

另一方面,许多年轻人患有隐匿的慢性病却毫不知情。例如高血压、心肌炎、家族性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等,这些疾病在初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但一旦遇到诱因,比如剧烈运动、情绪激动、饮酒过量等,就可能成为“引爆点”。

更值得警惕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忽视体检,尤其是入职体检或年度体检草草了事,对心电图、心脏超声、血脂血糖等项目缺乏重视。许多原本可以早发现、早干预的健康隐患,就这样被遗漏甚至延误,最终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四、防范猝死,从生活细节做起:科学管理你的健康

猝死虽然可怕,但并非无法预防。对于年轻人而言,关键在于树立健康意识,从生活方式入手,科学管理身体。首先要保持规律作息,每晚保证7-8小时优质睡眠,避免熬夜和作息颠倒,以维持正常的生物钟。饮食上,应多摄入新鲜蔬果、粗粮,少吃高脂、高糖、高盐食物,戒烟限酒,防止暴饮暴食,同时注意及时补水,特别是在炎热天气或运动时,避免因血液黏稠引发心血管问题。

首先,适度运动必不可少。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等,并注意循序渐进,尤其是平时缺乏锻炼的人群,切忌突然剧烈运动。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后适度拉伸,可降低风险。同时,要学会调节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可通过深呼吸、冥想、聊天等方式减压。最重要的是定期体检,关注心电图、心脏彩超、血脂血压等指标,尤其是有家族史或有不适症状者,更应重视早发现、早干预。

写在最后:年轻不是资本,健康才是底气

“年轻”曾被我们视为与疾病绝缘的“护身符”,但现实正在打破这一神话。猝死事件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在本该充满活力的青春年华里,这不只是健康的危机,更是生活方式的警示。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大环境下,年轻人更应当主动拥抱健康,从今天起,对自己的身体负责。记住,生命不是用来燃烧的,而是用来珍惜的。每一个自律的习惯、每一次体检的坚持、每一个对身体信号的重视,都是我们远离猝死的“保护伞”。

猝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健康的漠视。与其在悲剧发生后后悔,不如现在就开始改变。健康,不该是一场“运气”,而是一种“选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