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旷鑫  单位:汶川县绵虒镇中心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07-30
3544

在长期卧床病人的护理工作中,压疮(又称褥疮)是最常见、也最令人头疼的并发症之一。这种因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而引发的组织损伤,不仅会增加病人的痛苦,还可能引发感染等严重后果,延长康复周期。科学有效的翻身方法是预防压疮的核心手段,掌握这一技能对家庭护理者和专业医护人员都至关重要。

一、压疮形成的关键机制

压疮的发生与压力、时间、摩擦力和剪切力密切相关。当局部皮肤承受的压力超过毛细血管压(约32mmHg)时,血液循环会受阻,若这种压力持续超过2小时,就可能导致组织缺血坏死。长期卧床病人的骶尾部、足跟、肩胛骨、肘部等骨突部位是高发区域,这些部位皮下组织较薄,缺乏肌肉保护,更容易因持续受压而受损。

病人的营养状况、皮肤湿度、活动能力也会影响压疮的发生风险。营养不良导致皮肤弹性下降,大小便失禁使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环境,这些因素都会降低皮肤的抗压能力,加速压疮的形成。因此,翻身不仅是缓解压力的手段,还需与整体护理相结合。

二、科学翻身的核心原则

定时翻身是预防压疮的首要原则。临床研究表明,每2小时翻身一次是预防压疮的黄金标准,对于已经出现压疮风险的高危病人,应缩短至每1小时翻身一次。翻身间隔时间需根据病人的体重、营养状况和皮肤条件灵活调整,例如体型肥胖的病人,由于局部压力更大,可能需要更频繁的翻身。

翻身时需注意体位转换的科学性。常用的体位包括仰卧位、左侧卧位(30°角)、右侧卧位(30°角),避免90°侧卧位,因为这种姿势会使骨突部位承受过大压力。在转换体位时,应保持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皮肤与床单之间产生摩擦力和剪切力,这些力会进一步损伤皮肤组织。

三、标准翻身操作流程

实施翻身前需做好准备工作:先评估病人的意识状态和配合能力,准备好软枕或翻身垫等辅助工具,确保床单位平整无褶皱。若病人身上有导管(如输液管、导尿管),需先固定好导管位置,防止翻身时导管脱落或受压。

以从仰卧位翻至右侧卧位为例:护理者站在病人右侧,先将病人双腿屈曲,双脚平放于床面。一手扶住病人肩部,另一手扶住髋部,同时向右侧用力,将病人平移至床沿。然后双手协调将病人翻转至右侧卧位,在病人背部放置一个软枕支撑,使身体与床面保持30°角,在双腿之间夹一个软枕,避免下肢相互压迫。翻身后需检查病人皮肤状况,特别是骨突部位是否有发红或破损,调整床单和衣物,确保病人舒适。

四、辅助工具的合理应用

合适的辅助工具能显著提高翻身效果,减轻护理者的劳动强度。充气床垫通过交替充气和放气,能自动改变病人身体的受压部位,适用于长期卧床且自理能力较差的病人。翻身枕采用高密度海绵材质,可根据需要支撑身体不同部位,维持稳定的侧卧角度,尤其适合家庭护理使用。

对于体重较重或无法配合的病人,可使用翻身床单。这种床单采用耐磨的棉质材料,两端设有把手,护理者通过提拉把手即可轻松完成翻身动作,减少对病人皮肤的摩擦。使用辅助工具时需注意定期检查其完整性,如充气床垫是否漏气、翻身枕是否变形,确保其发挥应有的防护作用。

五、特殊情况的处理要点

对于使用呼吸机、牵引装置等特殊设备的病人,翻身时需特别注意设备的稳定性。翻身前应先检查设备管路的长度和固定情况,翻身后及时调整设备位置,避免管路扭曲或牵拉。颈椎骨折等需要固定体位的病人,翻身时需保持头、颈、躯干在同一水平线上,采用轴线翻身法,防止因体位变动导致二次损伤。

当病人出现皮肤发红但未破损时,这表明是压疮的预警信号,此时应增加翻身频率,避免该部位继续受压,可涂抹皮肤保护剂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若发现皮肤出现破损、水泡或溃疡,需立即就医处理,不可自行涂抹药物,以免加重感染风险。

结论

护理者应养成每次翻身时检查皮肤状况的习惯,同时关注病人的营养摄入和心理状态,通过细致入微的照护,最大限度降低压疮风险,提高卧床病人的生活质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