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娟  单位:湘雅常德医院普外二区  发布时间:2025-07-29
1082

在我国,胃癌是发病率仅次于肺癌的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例约40万,死亡病例超27万。在生活中“王阿姨患胃病十几年,疼起来就吃点胃药缓解,最近疼得越来越频繁,去医院一查竟是胃癌晚期。”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也让“老胃病拖成胃癌”的说法深入人心,但事实上,胃癌与老胃病的关系远非“拖延”这么简单。我国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40万,早期诊断率却不足20%,很多人正是因为误判了身体发出的信号,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老胃病与胃癌:不是“拖延”那么简单

“胃不舒服好几年了,会不会拖成胃癌?”这是消化科门诊最常见的疑问。其实,多数老胃病不会癌变。像功能性消化不良、普通浅表性胃炎,这类胃病多与饮食不当、精神压力相关,只要及时调整,几乎不会发展成胃癌。

而真正需要警惕的是癌前病变,医学上明确的胃癌癌前病变包括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等。以萎缩性胃炎为例,胃黏膜的分泌腺体萎缩后,黏膜屏障功能下降,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不良饮食等因素长期刺激下,细胞可能逐渐发生异常变化。从癌前病变到胃癌,通常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定期胃镜检查能够及时发现,通过内镜下切除、药物干预等手段,可将癌变风险降至最低。

这些“伪装信号”,比疼痛更危险

胃癌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甚至与普通胃病高度相似,容易被忽视。临床数据显示,约60%的早期胃癌患者会误判症状,等到出现剧烈疼痛、呕血等明显症状时,多已进入中晚期。以下这些信号看似轻微,却可能是胃癌的“预警”,尤其需要警惕:

1.非规律性疼痛是最易混淆的信号。普通胃溃疡多表现为“饭后痛”,十二指肠溃疡则是“饥饿痛”,且疼痛有明确规律。而胃癌引起的疼痛常毫无规律,可能在饭前、饭后或半夜突然发作,程度时轻时重,服用胃药后缓解效果越来越差。

2.莫名消瘦需高度警惕。如果没有刻意节食或增加运动量,却在1~2个月内体重下降5公斤以上,要警惕胃癌的可能。肿瘤会消耗人体营养,同时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导致体重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

3.黑便或贫血可能是消化道出血的信号。胃癌引起的出血多为慢性少量出血,血液经过肠道代谢后,会使大便呈现黑色(类似柏油样)。

4.餐后饱胀、嗳气、反酸是胃病的常见症状,但胃癌导致的消化不良有两个特点:一是持续时间长,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且药物效果不佳;二是进行性加重,从偶尔不适发展为每餐都难受,甚至影响食欲。

预防胃癌,从“护胃细节”做起

降低胃癌风险,需从阻断癌前病变、改善生活习惯入手:

1.根除幽门螺杆菌是第一步。幽门螺杆菌会损伤胃黏膜,引发慢性炎症,长期感染可能导致萎缩性胃炎、肠化生,进而增加癌变风险。研究显示,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胃癌发病风险降低34%~50%。体检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一般采用四联疗法,疗程10~14天),治疗后需复查确认根除。

2.调整饮食结构能减少胃黏膜损伤。少吃腌制食品(如咸菜、腊味),其中的亚硝酸盐会在胃内转化为致癌物质,同时避免长期吃油炸、烧烤食物,高温烹饪会产生多环芳烃等致癌物,多吃新鲜蔬果,其中的维生素C、花青素等成分能抗氧化,保护胃黏膜。

3.高危人群主动筛查。建议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胃息肉等病史者,每1~2年做一次胃镜。胃镜能直接观察胃黏膜变化,发现微小病变并取活检,是目前唯一能早期发现胃癌的手段。很多人担心胃镜痛苦,其实无痛胃镜(静脉麻醉)已广泛开展,全程无不适感。

胃癌不是“老胃病”拖延的必然结果,但忽视癌前病变和早期信号,却可能让小问题演变成大麻烦。当身体发出异常信号时,及时做一次胃镜检查,或许就能抓住治愈胃癌的机会——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晚期不足10%。与其恐惧“老胃病癌变”,不如主动掌握护胃知识,让健康更有保障。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