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都会认为睡觉“打呼噜(打鼾)”是睡得香,殊不知,夜夜鼾声如雷可不是什么好事,它可能是夜间“杀手”的声音,也就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该病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甚至会有猝死的风险。作为守护健康的护士,今天就为大家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预防和管理这种疾病。
什么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指睡眠时上气道反复发生塌陷、阻塞,引起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同时伴有血氧饱和度下降、睡眠结构紊乱,进而导致白天嗜睡、心脑血管及多脏器损害的综合征。
哪些因素会悄悄引发OSAHS
肥胖:肥胖是OSAHS的重要危险因素,颈部脂肪堆积会使气道变窄,增加气道阻力。据统计,体重超过标准体重30%的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增加。
年龄与性别:随着年龄增长,肌肉松弛,患病几率上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绝经后的女性患病风险也会增加。
解剖因素:鼻腔狭窄、扁桃体肥大、悬雍垂过长、下颌后缩等上气道解剖结构异常,容易导致气道阻塞。
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饮酒,会使咽部黏膜充血、水肿,增加气道阻塞风险;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影响呼吸调节功能。
其他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肢端肥大症等内分泌疾病,以及神经肌肉疾病,也可能与OSAHS相关。
OSAHS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睡眠质量严重下降:频繁的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导致睡眠片段化,深度睡眠时间减少,患者即使睡了很久,醒来依然感到疲惫不堪。
心脑血管“警报”:长期夜间缺氧会促使血压升高,增加冠心病、心律失常、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是引发猝死的潜在因素之一。
代谢紊乱:干扰胰岛素正常分泌,导致血糖调节异常,增加糖尿病发病几率;还会影响脂肪代谢,导致血脂异常。
精神与认知障碍:患者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严重时可引发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儿童患者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学习成绩下降、行为异常等问题,对智力和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OSAHS
夜间症状:大声且不规律的打鼾,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被憋醒,张口呼吸,夜尿增多等。
白天症状:晨起头痛、口干,白天嗜睡,容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改变等。
若怀疑患病,应及时就医,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
科学应对OSAHS,守护睡眠健康
生活方式调整
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减轻体重,减少颈部脂肪堆积,改善气道狭窄情况。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并遵循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饮食原则。
调整睡眠姿势:尽量采取侧卧位睡眠,可使用特殊的侧睡枕,避免仰卧时舌根后坠阻塞气道。
戒烟限酒:戒烟、避免饮酒,尤其在睡前4 - 6小时内不饮酒,减少气道黏膜刺激,缓解气道阻塞。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保证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
医学干预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CPAP):这是目前治疗中重度OSAHS的首选方法。通过佩戴面罩,在睡眠时向气道内持续输送一定压力的空气,保持气道开放,防止塌陷。
口腔矫治器:适用于轻度患者或不耐受CPAP治疗的患者。通过调整下颌位置,扩大上气道空间,改善通气。
手术治疗:对于由明确解剖结构异常引起的OSAHS,如扁桃体肥大、鼻息肉等,可考虑手术治疗,去除阻塞因素。
日常护理小贴士
自我监测:患者可使用智能手环等设备,监测睡眠时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定期复查:遵循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心理支持:OSAHS可能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家属应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预防并发症: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定期进行心脑血管检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我们提高认识,及时发现,科学应对,就能告别“夜间窒息”的困扰,重获优质睡眠。如果您或身边的人正被睡眠问题困扰,不要犹豫,立即行动起来,让健康睡眠为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