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ICU这样高度依赖现代医学的环境里,中药真的能帮患者增强免疫力吗?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科学、规范地使用。下面我们就来聊聊,中药如何在ICU里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
ICU患者为什么需要“扶正” 免疫力低下的“连锁反应”
住进ICU的患者,往往因为严重感染(如脓毒症)、多器官衰竭、大手术后创伤等原因,身体处于“应激-损伤-虚弱”的恶性循环中:
免疫系统“罢工”:长期高热、炎症因子大量释放会“透支”免疫细胞(如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导致它们数量减少、活性下降,识别和清除病原体的能力变弱;
器官功能“拖后腿”:肺功能受损(比如呼吸机依赖)会影响氧气供应,肠道屏障破坏会让细菌“移位”到血液,肝脏解毒能力下降会加重毒素堆积,这些都会进一步削弱免疫力;
药物副作用“添乱”:ICU常用的抗生素、激素等药物,虽然能对抗感染或控制炎症,但长期使用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益生菌减少),甚至抑制免疫细胞的正常功能。
这种情况下,患者就像一座“城墙破损的城池”——外有病原体虎视眈眈,内里防御工事残破,急需“加固城墙”(修复免疫系统)和“清理内患”(减少病理损伤)。而中医理论中的“扶正”,正是通过调理气血、滋养脏腑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祛邪”则是清除体内的病原体或病理产物(如痰湿、瘀血),两者结合能帮助患者打破恶性循环。
ICU里常用的“扶正祛邪”中药,到底是怎么起作用的
ICU患者用中药并非直接喝汤药(多数重症患者无法口服),而是通过更安全的方式(如中药注射剂、灌肠、外敷等)发挥作用,核心目标是“改善免疫指标、减轻炎症损伤、保护器官功能”。以下是几类常见的应用场景和原理:
中药注射剂:快速调节免疫的“急先锋”
对于脓毒症(严重感染引发全身炎症反应)或休克患者,医生可能会用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这类药物源自经典方剂(比如参附汤用红参、附子回阳救逆,生脉散用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通过静脉输液直接进入血液,能快速发挥作用:
增强免疫细胞活性:研究发现,参附注射液可提高T淋巴细胞亚群(如CD4+/CD8+比值)水平,让免疫细胞的“战斗力”更强;
减轻炎症风暴:生脉注射液能降低炎症因子(如IL-6、TNF-α)的过度释放,避免炎症反应“误伤”自身器官;
改善微循环:通过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保证重要器官(心、脑、肾)的氧气和营养供应,为免疫系统修复创造条件。
灌肠或外敷:针对肠道和局部的“精准调理”
ICU患者常因长期卧床、抗生素使用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减少、有害菌增多),而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70%的免疫细胞集中在肠道)。此时,医生可能用大黄煎剂灌肠——大黄中的蒽醌类成分能促进肠道蠕动,排出积存的毒素和炎症物质(“给肠道做清洁”),同时保护肠黏膜屏障(减少细菌移位到血液的风险)。对于肺部感染的患者,中药雾化(如黄芩、金银花提取物)可通过呼吸道直接作用于肺部,减轻痰液黏稠度、抑制病原体生长。
联合治疗:与现代医学“打配合”
中药不是替代抗生素或呼吸机,而是“帮手”。比如,当患者因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紊乱时,中药(如黄芪多糖)能促进益生菌(如双歧杆菌)生长,恢复肠道免疫平衡;当机械通气患者出现肺间质水肿时,中药(如丹参注射液)可通过活血化瘀改善肺部微循环,加速水肿吸收。现代研究也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的死亡率比单纯西医治疗更低,住院时间更短。
结语
ICU里的“扶正祛邪”,本质是通过科学手段激活患者自身的修复能力——就像给虚弱的身体“充电”,让免疫系统重新“上岗”,把病原体和病理损伤一点点“赶出去”。中药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它不是“神秘偏方”,而是经过现代医学验证的辅助治疗工具。记住:免疫力是身体的“长城”,中药的作用是帮我们“修好城墙”,但最终的胜利,需要科学治疗和身体自身修复的共同发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