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慧  单位:南宁市福利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09-05
72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高血压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与中青年高血压不同,老年高血压具有血压波动大、并发症多、单纯降压效果有限等特点。在中医理论中,老年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气血失调、肝肾亏虚密切相关,通过“慢调”的方式调理气血、滋养肝肾,能有效帮助老年人稳定血压、减少波动,实现血管健康的长效维护。

中医对老年高血压的病理认知

中医虽无“高血压”的病名,但根据其头晕、头痛、头胀、耳鸣、乏力等主要症状,将其归为“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老年高血压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机体衰老、脏腑功能减退的结果。

从气血角度来看,老年人气血运行逐渐迟缓,易出现气虚血瘀之证。气为血之帅,若气虚推动无力,血液运行不畅,脉道受阻,便会导致血压升高;同时,气血不足无法濡养头目,还会引发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现代研究也发现,老年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血液黏稠度增加、微循环障碍等问题,这与中医“血瘀”的病理表现高度吻合。

从肝肾角度分析,中医认为“人过四十,阴气自半”,老年人肝肾阴虚的情况尤为常见。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阴不足,肝阳易亢,风火上扰头目,可出现血压骤升、头晕目眩、面红目赤等症状;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肾精亏虚则阴液不足,不能滋养肝木,进一步加重肝阳上亢的表现。此外,肝肾亏虚还会导致髓海不足,出现记忆力减退、腰膝酸软等衰老症状,与老年高血压常伴的认知功能下降等问题相互影响。

气血同调:改善循环稳血压

气血同调是中医调理老年高血压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补气、活血、通络等手段,改善全身血液循环,降低血管阻力,进而稳定血压。

补气是气血同调的基础。老年人多气虚,常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等症状。中医常用黄芪、党参、白术等药材,其中黄芪因含黄芪甲苷,可扩张血管、改善心肌功能,临床常用黄芪建中汤等补气健脾,从根源改善气虚。

活血通络是关键。针对血瘀,中医选用丹参、川芎、三七等药材。丹参能活血安神,川芎可活血行气,临床常将补气与活血药配伍,如黄芪配丹参,实现“气行则血行”。

此外,调理气机也很重要。肝气郁结易致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柴胡、郁金等理气药材,可疏肝解郁,调节自主神经。逍遥散等方剂能改善患者情绪焦虑、睡眠障碍,间接稳定血压。

肝肾同养:滋阴潜阳防波动

肝肾同养是中医调理老年高血压的关键。通过滋阴平肝、滋养肝肾之阴、补肾益精,从三方面调节脏腑功能,降低血压波动。

针对肝阳上亢引发的头晕耳鸣、面红烦躁,中医以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经典的天麻钩藤饮可息风清热、补益肝肾。现代研究显示,天麻素能缓解脑血管痉挛,钩藤碱可降压、抑制血管收缩。

滋养肝肾之阴是调理核心。针对肝肾阴虚导致的头晕、腰膝酸软,熟地、山茱萸等药材搭配六味地黄丸,既能补阴又防湿滞;若兼肝阳上亢,可加天麻、钩藤标本兼治。

补肾益精选用杜仲、牛膝、桑寄生等药材,可延缓衰老、稳定血压。其中,杜仲胶能降压、改善血管弹性,牛膝引血下行缓解下肢不适。独活寄生汤通过补肾祛风,改善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生活调护:辅助调理增疗效

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将药物调理与生活方式干预相结合,能显著提升老年高血压的调理效果。

饮食上,秉持“食药同源”理念,倡导清淡、低盐低脂饮食。同时依据体质选食:气虚者用山药、莲子补气;血瘀者吃黑木耳、洋葱活血;肝肾阴虚者食黑芝麻、枸杞滋阴,忌辛辣肥腻,限烟酒。

运动推荐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项目,以促进气血运行、滋养肝肾。如八段锦通过调节呼吸与舒展筋骨改善循环,运动需循序渐进。

情志方面,牢记“怒则气上”,鼓励老人通过文娱活动保持心态平和,同时家人的关怀也同样重要。

起居注重规律作息,坚持“子午觉”养阴养阳,注意保暖以防血管收缩引发血压波动。

中医“慢调”强调因人而异,通过气血、肝肾同调,结合生活干预稳定血压、维护血管健康。老年人调理需遵医嘱,制定个性化方案,定期监测血压,与现代医学结合,方能健康长寿。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