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液在我们身体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里面含有各种各样的细胞和物质,参与新陈代谢、运输养分和氧气,还能帮我们抵抗疾病。可以说,血液状态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很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其实也会通过血液成分的变化反映出来。比如说,一个人如果失血,血红蛋白就会下降,失血越多,降得越明显。再比如白血病患者,血液里的白细胞数量可能会异常升高或者降低——这些变化都是重要的信号。所以,通过抽血做检查,医生常常能及时发现疾病、判断病情,甚至调整治疗方案。目前最常用、最基础的血液检查就是“血常规”。该检查项目普及率较高,对很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非常有帮助。不过,血常规的结果并不是绝对稳定的,它可能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导致某些指标出现波动。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因素,就可能会误判病情。环境的温度、检测所用的仪器甚至操作手法,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检测结果。所以,在做血液检查之前,医生往往会提醒一些注意事项,比如是否空腹、有没有剧烈运动、情绪是否稳定等,这些都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干扰,让结果更准确。总之,血液检查是非常有价值的医疗工具,但我们也得知道它的结果会受到一些外部条件的影响,了解这些因素,不仅能帮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也能让我们普通人更科学地看待体检报告,避免不必要的紧张。
饮食
进食后,食物被消化吸收会直接引起血液成分的短暂变化,从而干扰结果的准确性。主要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血清成分。吃完饭,尤其是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会大幅升高,可能导致血清变得浑浊,即乳糜血。这会严重干扰一些化验仪器的光学检测,可能影响白细胞、血红蛋白等项目的测定精确度。二是细胞计数。虽然影响相对较小,但进食后,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可能会出现生理性轻度升高。这可能会掩盖某些轻微的炎症状况,或者造成不必要的误判,让医生无法获取您最基础、稳定的血液状态。因此,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避免因非病理性因素导致数值波动,标准操作是要求检查前禁食至少8小时。
活动
运动时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会引发一系列生理变化。首先,最明显的是白细胞会暂时性升高。身体把运动当成一种压力,会动员更多的白细胞进入血液循环,所以测出来的数值可能比平时高。其次,血浆容量会变化。剧烈运动出汗会导致身体轻微脱水,血液相对浓缩,这会使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指标的浓度假性升高,看起来数值比较理想,但其实只是水分少了造成的错觉。因此,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做血常规检查前最好休息一下。建议提前24小时避免剧烈运动,抽血前安静休息,这样测出来的数据才能真实反映健康状况。
药物
日常生活中吃的药很可能让血常规结果不准确。比如,一些常见的抗生素如氯霉素可能会抑制骨髓造血,导致白细胞、血小板这些指标下降。而糖皮质激素这类药则可能让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容易让人误以为是身体有炎症或感染。抗凝药如阿司匹林或华法林,本身是为了防血栓,但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有时也会影响血小板的计数和功能。甚至一些化疗药,对造血系统的冲击就更加明显,全血细胞减少常有发生。所以在进行血常规检验前,需要提前告诉医生最近在服用的药物(甚至包括保健品),以减少上述药物对化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温度
温度对血常规检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样本的保存和运输上。血样留取后若外界温度太高或太低,都会导致结果的异常。如果把血样放在高温环境里,血细胞可能会被破坏,导致变形甚至破裂,这样测出来的红细胞、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结果就会偏低。反之,如果温度太低(比如冬天室外),样本容易凝固,甚至发生溶血,也会严重干扰检测结果,比如血小板计数就可能不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