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最近总是眨眼、清嗓子,扭脖子,一开始以为是习惯,后来越来越频繁……”在门诊中,类似的家长陈述并不少见。孩子出现不自主的动作或声音,家长往往既紧张又困惑:这是神经问题?心理问题?还是只是调皮?事实上,很多这种表现属于一种儿童期常见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抽动障碍(俗称抽动症)。它并不罕见,但对孩子的情绪、自尊、学习、社交乃至家庭氛围可能产生长期影响。面对孩子出现抽动症状,家长的认知与应对方式至关重要。
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是一种以不自主、突发、快速、重复的运动或发声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常见于儿童,男孩多于女孩。症状可表现为运动性抽动,如眨眼、耸肩、扭头等,也可表现为发声性抽动,如清嗓子、咳嗽、发出异常声音,部分患儿多种症状同时存在。根据病程和症状表现,抽动症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暂时性抽动障碍,持续时间不超过12个月,症状较轻,多数可自行缓解;二是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某一类抽动持续超过一年;三是Tourette综合征(妥瑞氏症),同时存在运动和发声抽动,病程超过一年,症状最为复杂、严重。
抽动症的发病原因
抽动症的发生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原因造成。研究表明,它具有明显遗传倾向,常在家族中出现类似病例;脑内多巴胺系统功能异常被认为是其主要神经生物学机制。一些环境因素如孕期感染、早产、分娩窒息、铅暴露等,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而心理压力、家庭关系紧张、父母过度关注或焦虑等常会加重或诱发症状。然而,抽动症不是孩子“故意”做出来的,也不是教养问题,而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孩子无法自行控制这些动作,他们本身往往也因抽动而困扰。
抽动症的典型表现
抽动症状多样,最常见的是眨眼、扭头、皱眉、耸肩、清嗓子、咳嗽、鼓肚子等。一些孩子的抽动具有“波动性”:一段时间好转,随后又加重。抽动往往在情绪紧张、疲劳、压力大、睡眠不足、电子产品接触过多等情况下加重,而在专注活动时缓解。部分孩子在抽动的同时,还可能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症、焦虑障碍等共病,这对生活、学习和情绪调节带来更大挑战。
家长该怎么做
正确认识,保持平和心态:理解这是一种疾病,而不是性格或教养问题。避免指责、训斥、羞辱,给予孩子情绪上的支持,避免形成负性反馈。
减少关注和强化:当孩子抽动时,不要刻意提醒或频繁注视,让孩子保持自然状态。可以分散注意力,如安排感兴趣的活动,帮助缓解紧张情绪。
创造轻松的环境:家庭氛围温暖、宽松,父母情绪稳定,有助于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避免对孩子施加过高学习压力,鼓励表达情绪,减少焦虑源。
均衡作息,规律生活:保障充足睡眠,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加强体育锻炼,提升整体身体状态,这些都有助于症状控制。
正确饮食:饮食宜清淡、丰富、营养,忌食西式快餐、油炸食品、辛辣食品、烧烤食品、膨化食品、海产品、碳酸饮料、冰淇淋、奶油等;对于有湿疹、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史的儿童,应主动避免或减少进食海鲜、蛋类等致敏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饮食有节。
积极配合专业治疗:如症状影响学习或社交,应及时就诊,由专业医生评估病情并制定干预方案。目前常用治疗方法包括行为治疗、心理干预;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明显或伴有共病情况,由医生评估后决定用药;家庭治疗通过亲子沟通训练,改善家庭应对方式和支持系统。
抽动症会好吗,孩子能正常生活吗
很多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抽动症会不会一辈子都有?能不能治好?多数孩子的抽动症是可逆的,尤其是暂时性和轻中度的慢性抽动障碍,随着年龄增长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70%以上的孩子在青春期后症状显著减轻或完全缓解。即使需要药物干预,也大多能正常学习、生活。关键在于早识别、早干预和良好的支持。正确的应对方式往往比治疗本身更重要。
抽动症虽非大病,却是一场漫长的心理和行为拉锯战。需要医生的专业诊断,家长的理解、耐心和接纳。真正的治疗不只是“去掉抽动”,而是帮助孩子建立信心、接纳自己、学会应对挑战。家长不必恐慌,也不能忽视。理解、陪伴、配合专业治疗,让每一个“抽动的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