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文联  单位:资中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19
230

发烧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常见的症状,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发烧就心急如焚,总想立刻用“消炎药”(抗生素)让体温降下来。然而,抗生素并非退烧药,滥用不仅无法缓解发烧,还可能破坏孩子的肠道菌群、增加耐药性风险。据调查,我国儿童抗生素滥用率曾高达58%,远超发达国家水平。

儿童发烧的常见误区:这些做法可能害了孩子

1.发烧就用抗生素的错误认知

很多家长把抗生素当作“万能消炎药”,认为只要发烧就是细菌感染,必须用抗生素才能退烧。实际上,儿童发烧80%-90%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如普通感冒、流感、幼儿急疹等,这类发烧使用抗生素完全无效。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感染毫无作用,盲目使用只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如过敏、腹泻、皮疹等,还会导致体内正常菌群失调。

2.其他常见的退烧误区

除了滥用抗生素,家长还常陷入“发烧必须立刻退烧”的误区,过度依赖退烧药,甚至同时使用多种退烧药,导致剂量超标。还有家长采用酒精擦浴、捂汗等物理降温方法,酒精可能通过皮肤吸收损伤肝脏,捂汗则可能导致体温过高引发脱水。部分家长认为“发烧会烧坏脑子”,其实只有当体温超过41℃且持续时间过长时,才可能对脑组织造成损伤,普通发烧不会影响智力发育。

抗生素的作用原理:只对细菌感染有效

1.抗生素的适用范围

抗生素是针对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微生物的药物,通过抑制或杀灭细菌发挥作用,可治疗细菌性肺炎、中耳炎、细菌性痢疾等细菌感染性疾病。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需结合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如细菌感染常伴随脓性分泌物(黄脓痰、脓涕)、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等,而病毒感染多表现为清涕、干咳,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正常或降低。

2.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长期或不当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当孩子真正遭遇严重细菌感染时,可能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滥用抗生素还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影响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和免疫力,增加过敏、哮喘等疾病的发生风险。此外,抗生素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甚至导致肝肾功能损伤,尤其是婴幼儿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不良反应风险更高。

发烧的科学应对:正确处理分步骤

1.发烧的观察与评估

孩子发烧时,家长首先要观察精神状态而非仅关注体温数值。若孩子体温38.5℃以下但精神良好,能吃能玩,可先居家观察,无需急于用药;若体温超过38.5℃或精神萎靡,可服用儿童专用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按照体重计算剂量,避免过量。同时记录发烧时间、体温变化、伴随症状(如咳嗽、呕吐、皮疹等),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

2.就医时机的判断

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发烧持续超过3天不退;体温超过39℃且难以控制;伴随剧烈咳嗽、呼吸困难、频繁呕吐、抽搐、皮疹等症状;婴幼儿(尤其是3个月以下宝宝)发烧超过38℃。就医时需向医生详细描述病情,不要自行提前使用抗生素,以免影响检查结果和诊断,遵医嘱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明确感染类型后再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的基本原则:遵医嘱是关键

1.严格按医嘱使用

确需使用抗生素时,必须严格按照医生规定的剂量、疗程服用,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或提前停药。即使孩子症状明显好转,也需完成整个疗程,否则可能导致细菌残留,增加复发和耐药风险。不要将成人抗生素给孩子服用,也不要随意使用他人剩余的抗生素,不同病情所需的抗生素种类、剂量差异很大。

2.避免抗生素滥用的日常做法

增强孩子自身免疫力是减少感染和抗生素使用的根本,平时要保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按时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减少感染风险。家中不要随意囤积抗生素,就医时主动告知医生孩子的药物过敏史和用药史。学习区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基本特征,避免主动要求医生开具抗生素,信任医生的专业判断,不把抗生素当作“安心药”。

结语

孩子发烧不等于细菌感染,抗生素不是退烧的“万能药”。家长要走出“发烧就用抗生素”的误区,了解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滥用会带来诸多危害。面对孩子发烧,应先观察精神状态,科学使用退烧药,把握正确的就医时机,确需使用抗生素时严格遵医嘱。日常注重增强孩子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