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茂强  单位:内江市市中区人民医院 儿科  发布时间:2025-08-06
1565

“孩子发烧 5 天了,退烧药也不管用,身上还出了疹子……” 在儿科诊室里,这样的焦急询问并不少见。当孩子出现持续高烧且伴随一系列异常症状时,家长们需警惕一种可能 —— 川崎病。这种多发于儿童的血管炎疾病,若未能及时诊治,可能对心脏造成严重损害。

一、川崎病:儿童健康的 “隐形威胁”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特征,1967 年由日本医生川崎富作首次报道。其确切病因未明,普遍认为与感染、遗传、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有关。该病在亚洲儿童中发病率较高,男孩略多于女孩,多见于 5 岁以下儿童,1 - 2 岁婴幼儿最常见。

川崎病典型症状发病初期就会显现,利于早期诊治。除持续 5 天以上高烧(39 - 40℃)外,还可能有球结膜充血(眼睛发红但无脓性分泌物)、唇及口腔异常(唇部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草莓舌)、手足急性期硬性水肿和掌跖红斑,恢复期指(趾)端甲下和皮肤交界处膜状脱皮、指(趾)甲横沟甚至脱落、皮肤多形性红斑和猩红热样皮疹(发病第 1 周内出现)、颈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表浅有触痛、不红无化脓、可伴发热)等表现,这些症状为诊断提供依据。

二、川崎病的危害:不可忽视的心脏损伤

川崎病对儿童健康最大威胁是损害心血管系统,尤其是冠状动脉。发病时血管炎累及冠状动脉,导致扩张、冠状动脉瘤等病变。未经治疗的患儿约 20% - 30%会发生冠状动脉病变。

冠状动脉瘤是严重并发症,小型的可能自行恢复,大型或巨大型的可能长期存在,引发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影响孩子生长发育和生命健康。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等心脏炎症,影响心脏功能。

此外,川崎病还可能累及其他器官和系统,如消化系统(腹痛、呕吐、腹泻)、呼吸系统(咳嗽、流涕)、关节(疼痛、肿胀)。这些症状增加患儿痛苦和诊断难度。

三、及时诊断:早发现才能早治疗

川崎病诊断依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评估。国际广泛采用的诊断标准为:患儿持续发热5天以上,且伴有球结膜充血、唇及口腔异常(如唇红皲裂、口腔黏膜充血)、手足症状(如手足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红斑)、皮肤皮疹、颈淋巴结肿大这5项症状中的至少4项。若孩子持续发热5天以上,虽未满足4项症状标准,但超声心动图发现冠状动脉病变,也可诊断。

实验室检查中,川崎病患儿血液指标常有异常,如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小板增多、炎症指标明显升高,有助于医生确认诊断。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手段,能显示冠状动脉情况,为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提供依据。

不过,川崎病症状与猩红热、麻疹、幼儿急疹等常见儿童疾病相似,容易被误诊。所以,孩子持续高烧且有异常症状时,家长要重视,及时带孩子去正规医院儿科就诊,向医生详述症状、发病过程和既往健康状况,便于准确诊断治疗。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是降低川崎病危害的关键,家长和医生需提高警惕,确保患儿获得及时有效的干预。

四、科学应对:治疗与护理并重

川崎病治疗的关键是尽早干预,减少冠状动脉病变。主要治疗方法有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口服阿司匹林。前者是首选,发病 10 天内使用可降低病变发生率;后者有抗炎、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依病情调整剂量和时间。

对于已出现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可能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严重者可能需介入或手术治疗,如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冠状动脉搭桥术等。

护理上,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体温,按医嘱用退烧药,让孩子多休息、保证睡眠。提供清淡易消化饮食,鼓励多喝水,保持口腔清洁以防感染。有皮疹的孩子要注意皮肤护理,防止破损感染。

此外,患儿治疗后需长期随访,包括定期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血常规等检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随访时间依病情而定,无病变患儿随访 6 - 12 个月,有病变患儿可能需更长时间甚至终身随访。

川崎病虽来势汹汹,但只要家长提高警惕、及时就医、规范治疗和护理,多数患儿就可康复,减少严重并发症。让我们共同关注儿童健康,为孩子成长护航。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