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脏作为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承担着代谢、解毒、合成蛋白质等核心功能,其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全身代谢平衡。肝功能检查通过血液生化指标和影像学手段,可精准评估肝脏功能,为早期发现肝病提供科学依据。以下从检查准备、指标解读、健康管理三个维度展开科普。
一、检查前准备:细节决定结果准确性
空腹要求检查前8-12小时需严格禁食禁水,避免高脂饮食导致血脂升高,干扰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的准确性。例如,前一天晚餐应避免食用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高脂食物,可选择清淡的粥类或蔬菜。
药物与生活习惯
药物影响:抗生素、降脂药、避孕药等可能干扰肝功能指标。例如,对乙酰氨基酚(感冒药成分)可能导致转氨酶假性升高,检查前需咨询医生是否停药。
生活习惯:检查前24-48小时避免饮酒、剧烈运动和熬夜。酒精代谢产物乙醛会直接损伤肝细胞,剧烈运动可能导致乳酸堆积,影响ALT检测结果。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慢性病患者需提前告知医生用药史,例如乙肝患者需同步检测HBV-DNA定量以评估病毒复制情况。
二、核心指标解读:肝脏健康的“晴雨表”
1. 肝细胞损伤指标
ALT(谷丙转氨酶):正常范围0-40 U/L,急性肝炎时可升高至正常值的10倍以上。
AST(谷草转氨酶):正常范围0-40 U/L,若AST/ALT比值>2,需警惕酒精性肝病或肝硬化。
GGT(γ-谷氨酰转肽酶):长期饮酒者GGT可升高至正常值的3-5倍,是酒精性肝病的敏感指标。
胆红素代谢指标
总胆红素(TBIL):正常范围3-24 μmol/L,升高伴黄疸需区分肝细胞性黄疸(直接/间接胆红素均升高)和梗阻性黄疸(直接胆红素为主)。
胆汁酸:急性肝炎时升高早于转氨酶,是肝细胞损伤的早期标志物。
肝脏合成功能指标
白蛋白(ALB):正常范围35-55 g/L,低于30 g/L提示肝硬化失代偿期。
影像学检查
超声:可发现脂肪肝、肝囊肿、肝硬化等病变,但对微小肝癌(<1 cm)分辨率有限。
FibroScan(瞬时弹性成像):无创评估肝纤维化程度,适用于脂肪肝、酒精肝患者的长期随访。
三、健康管理:从生活细节守护肝脏
饮食调控
减少负担:避免高果糖玉米糖浆(常见于加工食品)摄入,其可加速脂肪在肝脏堆积。
增加保护因子:每日摄入500g新鲜蔬果,其中的谷胱甘肽、多酚类物质可增强肝脏抗氧化能力。
运动干预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降低肝内脂肪含量20%-30%。肥胖者通过减重5%-10%,可显著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病理改变。
风险筛查
病毒性肝炎:我国90%的肝癌与乙肝相关,建议高危人群(如乙肝家族史、静脉药瘾者)每6个月检测AFP(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
药物性肝损伤:长期服用中药、抗结核药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避免使用何首乌、土三七等已知肝毒性草药。
疫苗接种未感染乙肝病毒者应接种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抗体阳性率可达95%以上,保护期可持续20-30年。
总结
肝脏健康需要长期科学管理。通过规范检查、精准解读指标、调整生活方式,可有效降低肝病风险,为生命质量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