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当心脏的冠状动脉这条“生命燃料通道”严重堵塞时,心脏搭桥术(CABG)便成为重建血运、挽救生命的关键手段。它被誉为心血管外科的“皇冠”之一。术后科学、系统且前沿的护理,是决定患者能否长期安全行驶在“新路”上的根本保障。现代心脏搭桥术后的护理,早已超越了传统的伤口照护,进入了加速康复、全程管理和心理赋能的全新时代。
围术期护理:ERAS理念引领的“加速康复”
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已深入心脏外科领域,其核心是通过一系列有循证依据的优化措施,减轻手术创伤应激,从而实现快速康复。
术前预康复(Prehabilitation):前沿护理从术前就已开始。护士会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使用呼吸训练器)、营养支持和心理建设。让患者以更好的身心状态迎接手术,能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术中精细化监护:包括精准的体温管理、目标导向的液体治疗和血液保护策略,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对身体的干扰。
术后革命性改变——
多模式镇痛(MMA):告别单一依赖阿片类药物镇痛。通过联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区域神经阻滞等技术,在有效镇痛的同时,极大减少了恶心、便秘、呼吸抑制等副作用,为早期活动奠定基础。
早期拔管与活动:术后尽早拔除气管插管(通常在手术室或数小时内),并鼓励患者在术后24小时内下床坐立甚至行走。这能有效预防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并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胸腔镜微创取桥血管:对于条件合适的患者,采用胸腔镜获取桡动脉,避免了腿部或手臂的长切口,极大减轻了疼痛和伤口并发症,是术后快速康复的关键技术之一。
出院后延续护理:构建“医院社区家庭”无缝闭环
出院不是终点,而是长期管理的起点。高水平护理的核心是建立延续性护理模式,确保患者从医院到家庭的平稳过渡。
结构化健康教育:护士会提供个性化的出院计划包,详细指导用药(双联抗血小板、他汀、β受体阻滞剂等)、伤口护理、饮食(低盐低脂)、运动强度和复诊时间。
远程监护与智能穿戴设备:利用智能手机APP、可穿戴设备(智能手表/血压计)远程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数据。护理团队可实时查看异常警报并及时干预,将管理延伸至家庭,给予患者“看不见的安全感”。
心脏康复计划:这是术后管理的金标准。它是一个在医护人员监督下的综合计划,包括:
运动训练:量身定制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逐步提升心肺功能。
营养与生活方式指导:帮助患者戒烟、健康饮食、控制体重。
心理支持与压力管理:识别并干预“搭桥术后抑郁焦虑”,这在患者中并不少见。
长期管理:从“治已病”到“治未病”
搭桥术解决了当前的堵塞,但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根仍在。前沿护理的目标是防止桥血管再堵塞和疾病进展,实现二级预防。
用药依从性管理:护士通过定期电话随访、用药提醒APP等方式,强化患者对终身服药的认知和依从性,这是维持桥血管通畅的基石。
危险因素综合管控:护理角色转变为健康管理者,持续督促患者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并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终身随访制度:建立患者档案,要求其定期返回心脏外科或心内科门诊复查,从而形成一个贯穿患者一生的、动态的健康监测网络。
结语
心脏搭桥术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心路”重修工程,而现代护理则是确保这条新路长久、畅通、安全的养护系统。它融合了加速康复外科的先进理念、智慧医疗的科技手段和心脏康复的系统工程,将关怀的触角从医院延伸至患者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真正意义上重启了他们高质量、有活力的“心”生。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