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朵流脓可不是小事情!很多人发现耳朵流出黄绿色分泌物,还带着臭味,以为忍一忍就好,殊不知这很可能是慢性中耳炎发出的危险信号。若不及时干预,不仅会导致听力下降,还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
什么是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是指中耳(鼓膜内侧的空腔)的炎症持续超过3个月,通常伴随鼓膜穿孔、反复流脓或听力下降。与急性中耳炎不同,慢性中耳炎病程长、易复发,且可能逐渐加重。主要特点:
长期存在(超过3个月)
鼓膜穿孔(耳朵“漏了”,无法自行愈合)
反复流脓(黄绿色分泌物,可能有臭味)
听力逐渐下降(早期可能不明显,后期影响交流)
为什么会得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通常由以下原因引起:
1.急性中耳炎未彻底治愈
如果急性中耳炎(如感冒后耳朵痛)没有规范治疗,炎症可能转为慢性。
2.咽鼓管功能障碍
咽鼓管(连接鼻子和中耳的管道)堵塞时,中耳无法正常通气,导致积液和感染。
3.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如慢性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细菌或病毒容易进入中耳引发炎症。
4.鼓膜穿孔未愈合
外伤(如掏耳朵太深)或急性感染导致鼓膜穿孔后,细菌容易进入中耳,形成慢性炎症。
5.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更易发生慢性感染。
慢性中耳炎有哪些症状?1.耳流脓(最常见)
脓液可能呈黄绿色,有臭味。
时好时坏,感冒或进水后加重。
2.听力下降
早期仅对小声听不清,后期可能影响日常交流。
像“隔了一层膜”听声音。
3.耳鸣或耳闷
耳朵里有“嗡嗡”声或“堵塞感”。
4.耳痛(较少见)
一般疼痛不剧烈,但若突然加重,可能提示并发症。
5.头晕或平衡障碍(严重时)
炎症侵犯内耳时,可能出现眩晕。
慢性中耳炎的危害如果不及时治疗,慢性中耳炎可能引发以下问题:
1.永久性听力下降
长期炎症破坏听小骨(传递声音的骨头),导致传导性耳聋。
严重时可能影响内耳,造成神经性耳聋。
2.胆脂瘤(危险并发症)
并非真正的肿瘤,而是一种侵蚀性病变。
可能破坏中耳骨骼,甚至影响脑部。
3.脑膜炎或脑脓肿(极罕见但致命)
感染扩散至颅内,可能危及生命。
4.面瘫
炎症损伤面神经,导致嘴角歪斜、闭眼困难。
如何治疗慢性中耳炎?治疗目标是控制感染、修复鼓膜、恢复听力,具体方法包括:
1.药物治疗(适用于早期或轻度患者)
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
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用于急性发作时)。
鼻腔减充血剂(如羟甲唑啉喷鼻,改善咽鼓管功能)。
2.耳部清洁护理
医生用吸引器或棉签清理脓液,避免自行掏耳。
3.手术治疗(适用于反复发作或并发症患者)
鼓膜修补术(鼓室成形术):修补穿孔的鼓膜。
听骨链重建:修复损坏的听小骨,改善听力。
胆脂瘤切除:清除病变组织,防止进一步破坏。
如何预防慢性中耳炎?1.避免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
勤洗手、戴口罩,减少病毒传播。
及时治疗鼻炎、鼻窦炎。
2.正确擤鼻涕
不要同时捏住两个鼻孔擤,应单侧交替擤,避免细菌进入中耳。
3.避免耳朵进水
游泳或洗澡时可用防水耳塞。
进水后不要用棉签掏,可侧头单脚跳让水流出。
4.不要随意掏耳朵
避免用尖锐物品(如发卡、牙签)掏耳,防止鼓膜损伤。
5.增强免疫力
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
6.定期检查耳朵
如果曾有中耳炎病史,建议每年做一次听力检查。
什么时候必须看医生?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尽快就医:
耳朵流脓超过1周不缓解。
听力明显下降,影响日常生活。
出现剧烈耳痛、头晕、面瘫等严重症状。
总结慢性中耳炎不是小问题,长期不治疗可能导致听力永久损伤甚至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关键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感冒、正确护理耳朵、及时治疗急性感染。如果已经患病,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或接受手术,避免病情恶化。记住:耳朵健康不容忽视,早发现、早治疗才能保护听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