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像诊断是医学上最为常用的诊断技术,能够对病人的内脏器官、骨骼内部是否存在病变产生准确的观察效果,因此也被称为“现代医学之眼”。经过不断的发展,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也随之不断革新,现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不但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还可以通过动态观察的方式,帮助医生动态观察病人的器官表现,对挽救病人生命有重大的意义。
一、医学影像诊断的技术种类
1.X线检查
X线是现代医学最早的影像诊断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发射X射线,对人体的内部结构进行显影,其形成的黑白色图像,可以明确地区分骨骼、关节及其他组织器官,尤其对肺部疾病的诊断准确性较高。X线的劣势则在于,无法对人体软组织部位产生高分辨率的图像,这使得软组织方面的疾病,患者通过X线诊断的准确性较差。
2.CT检查
CT检查的原理与X线相同,都是通过发生X射线的方式进行诊断,但CT检查的技术更加先进,其拍摄的影片分辨率更高,能够对软组织产生更好的显影效果,对颅脑、胸部、腹部等组织器官疾病的诊断效果更高。尤其对颅内出血、肺癌、肝癌等重大疾病有较好的诊断效果。CT检查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图像重建的方式,对诊治工作提供更好的依据。
3.超声诊断
超声诊断技术,是利用超声的传播与反射原理,通过对人体发射超声波进行检查的技术。超声诊断可以对人体较为精细的组织器官进行观察,包括血管、心脏、腹部脏器等,可以有效诊断心脏病、结石、肿瘤等疾病。超声诊断的优势在于,其操作相对简单,且价格较为低廉,且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地应用。
4.磁共振成像检查
磁共振成像时利用磁场、射频脉冲在人体内部结构中的不同反射成像原理进行诊断的技术,磁共振成像检查具有无辐射的显著优势,且可以通过不同角度成像的方式,对人体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可以对神经系统、关节、肌肉等各个部分进行诊断,在图像清晰度、诊断准确性方面均有较好的诊断效果。同时还可以对器官的功能进行显像,包括脑部功能、心脏功能的成像等,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还可以对心肌灌注功能、肿瘤进行显像。但磁共振成像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费用相对较高,且推广较难的劣势。
二、医学影像诊断的注意事项
1.检查前的注意事项
需要详细与医生描述自身的病情,以保障医生可以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项目,如骨骼疾病、肺部疾病选择X线,颅脑疾病选择头颅CT等,同时需要详细描述检查的部位或范围,不同的检查部位其准备要求有所不同,不可随意混淆或替换。在检查前,详细告知医生自身的病史、过敏史,以及是否佩戴金属医疗植入器械,如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支架等。如果是女性病人,需要准确告知医生自己是否怀孕,如果不确定,则需要确认是否怀孕后,再进行影像学检查。
根据检查的种类和规定进行准备,如果需要进行造影检查,则注意进行憋尿、禁食、禁水、灌肠等准备,并在检查前服用造影剂。病人应尽量穿着宽松、无金属、拉链、纽扣或内衣钢圈的衣物,避免造成伪影,影响图像的清晰度。在进入检查室前,需要将首饰、助听器、义齿、手表等带有金属的物品摘除。
2.检查时的配合
在检查过程中,除医生要求病人转换体位,否则尽量维持身体的稳定性,不要晃动、移位。如果是拍摄胸片、牙片,则需要根据医生的指导,屏住呼吸,或咬住牙齿。在检查时,医生可能会要求你更换体位,如将左侧卧位转变为右侧卧位等,需要根据医生的指导调整体位。如果需要长时间固定体位,产生了不适感,需要告知医生后调整。
3.检查后的配合
检查后需要在休息室等待30分钟左右,确认无明显的不适感后方可离开,不同的项目得出检查结果的时间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听从医生的指导,在规定时间取报告。如果病人在检查时注射造影剂,在检查后应多饮水,加快造影剂的代谢。同时在检查后几天观察自己是否出现乏力、瘙痒、皮疹等,这往往是延迟性的造影剂过敏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