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在ICU,每一项治疗都紧密关联着患者的生死存亡,“吃饭”这件看似平常的事,实则是维系患者生命、推动康复进程的关键所在。当患者因严重创伤、重症感染、重大手术等陷入危重状态时,身体会进入高代谢模式,能量消耗急剧增加,对营养的需求远超常人。此时,科学合理的营养支持便成了对抗疾病、加速康复的“秘密武器”。
ICU患者的代谢危机
进入ICU的患者,仿佛置身于“代谢风暴”的中心。以严重感染者为例,其静息能量消耗比健康人提升50%—100%。这意味着患者每天需要额外补充大量能量,若能量缺口无法填补,身体就会开启自我消耗模式。
肌肉首当其冲受到影响,蛋白质被分解以提供能量,导致肌肉萎缩,患者变得虚弱无力。免疫力也会随之崩溃,身体抵御病菌的能力大幅下降,增加感染风险。而且,这种代谢紊乱还会形成恶性循环。营养不良使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上升;感染又会进一步加剧代谢紊乱,让患者陷入更深的危机。就像多发性骨折患者,术后营养供给不足时,伤口愈合时间会明显延长,感染风险也会大幅增加。
营养支持的“三重武器”
面对ICU患者复杂的营养需求,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病情、胃肠道功能及营养状态,灵活运用“三重武器”制定个性化方案。
肠内营养:对于胃肠道功能尚可的患者,肠内营养是首选。通过鼻胃管、鼻空肠管等将营养液输送至胃肠道,既能提供能量,又能维持肠道黏膜完整性,防止细菌移位引发感染。早期启动肠内营养好处多多,可降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不过,输注时要注意速度和温度,初始速度宜慢,从20—50毫升/小时逐步递增,温度控制在38—40℃,避免引发腹泻或腹胀。
肠外营养:当患者胃肠道功能严重受损,如出现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或肠内营养无法满足需求时,肠外营养就派上了用场。通过静脉输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营养素,为患者提供能量。但肠外营养是把“双刃剑”,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胆汁淤积等问题,所以需定期检测肝肾功能、血脂及血糖等指标,并尽早过渡到肠内营养。
联合策略:病情复杂的患者常需联合使用肠内和肠外营养。比如严重烧伤患者,胃肠道吸收功能下降,联合使用既能保护肠道功能,又能确保能量供给,提升蛋白质合成率,降低感染风险。
营养支持的“隐形战场”
胃肠道耐受性:危重患者常出现腹胀、腹泻等问题,初始输注量要少,可添加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若患者不耐受,需暂停输注并使用相应药物。
血糖波动:肠外营养易引发高血糖,而患者又存在胰岛素抵抗,需持续泵入胰岛素控制血糖,防止血糖过高引发并发症。
感染风险:肠外营养配制需在净化台完成,输注管道要定时更换,严格无菌操作,以降低感染发生率。
个体化需求:不同疾病对营养需求不同。肝衰竭患者需限制蛋白质摄入,肾衰竭患者要控制钾、磷摄入,糖尿病患者则应使用低升糖指数营养液。
营养支持的“终极目标”
营养支持不仅能维持患者生命,还能改善预后。科学合理的营养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伤口感染率、减少住院费用、提高1年生存率。
例如,ARDS患者接受ECMO治疗时,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免疫增强型营养液,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继发感染风险。
家属的“营养角色”
家属在营养支持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要准确提供患者既往饮食偏好等信息,协助医护人员制定更合适的营养方案;通过视频通话鼓励患者进食,缓解其焦虑情绪;学习鼻饲操作等技能,为患者出院后的家庭营养支持做好准备,如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家属学会制作匀浆膳并定时喂食,有助于患者出院后体重稳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