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雪婷  单位:暨南大学附属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01
29592

家有“小吃货”,顿顿不离甜?冰淇淋、奶茶、糖果随便吃?先别急着纵容 在儿科病房,我们见过太多被糖尿病“偷袭”的小朋友,看着他们扎手指测血糖时哭成“小泪包”,家长急得团团转,真心疼 今天,就跟我这个儿科护士一起,给宝贝的健康筑起坚固的“甜蜜防线”

一、别让“甜蜜陷阱”坑了娃 儿童糖尿病是啥?

简单说,糖尿病就像身体“快递”乱套了:美食被分解成“葡萄糖”(身体的能量包),需要“快递员”胰岛素送进细胞“能量站”里“加油”。但如果“快递员”人手不够(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大门”坏了不理快递员(胰岛素抵抗),能量包只能在血液里“流浪”,结果就是血糖升高,身体却“饿得慌”——这就是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主要分两种类型:

1型糖尿病:“先天不给力”型

主角:最常见于6 - 14岁。

剧情:免疫系统像“糊涂警察”,错把生产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工厂”当坏蛋给捣毁了,导致胰岛素几乎“断供”。

解决之道:必须每天外援“胰岛素快递员”(注射胰岛素),就像汽车必须加油才能跑,和吃糖多少关系不大。

2型糖尿病:“后天太放纵”型

主角:在“小胖墩”中越来越多,且发病年龄变小。

剧情:长期“胡吃海塞”、不爱动,身体对胰岛素越来越“迟钝”,胰岛素干活效率超低。

解决之道:核心是改变生活方式,调整饮食、加强运动,严重时也可能需要药物帮忙。

二、身体拉响“警报” 这些信号,爸妈火眼金睛要看清

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别犹豫,去医院 这是身体在“求救”:

- 变身“大水牛”+“小尿频”:突然疯狂喝水,以前不爱喝水的娃,抱着水壶不停喝,上厕所次数暴增,夜里也要起来好几次。

- “小馋猫”越吃越瘦:饭量没减甚至增多,体重却不断下降,孩子还总喊累,以前活泼好动,现在走两步就想休息。

- “小迷糊”附体:总是没精神,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莫名下滑。更危险的是,如果孩子出现恶心呕吐、呼吸有“烂苹果味”、肚子痛,甚至精神萎靡或昏迷,这可能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超级危险,必须立刻送急诊

三、科学“控糖”,从小细节抓起

预防和管理(尤其2型),关键在吃、动、查

吃对食物:给身体“加油”,不是“添堵”

- 主食“加点粗”:把白米饭、白馒头换成杂粮饭、全麦面包、燕麦片,能量释放更稳。

- 零食“大换血”:拒绝薯片、饼干、糖果、甜饮料,换成苹果、梨、草莓等低糖水果(高糖水果适量)、无糖酸奶、原味坚果、黄瓜条、小番茄。

- 厨房“少油少糖”:多采用蒸、煮、炖、凉拌的烹饪方式,调味料适量。

动起来:甩掉懒惰,活力满分

- 每天“放电”1小时:跑步、跳绳、骑车、踢球等运动都行,周末全家一起户外活动。

- 跟屏幕“抢”时间:每天看屏幕≤1小时(学龄前更少),设置“无屏幕时间”,开展聊天、下棋、做手工等活动。

定期体检:健康“年检”不能少

孩子的身体也要定期检查,建议每年带孩子做一次全面体检,重点关注身高、体重、血糖、血脂等指标。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更要提高警惕,提前做好预防。

四、万一确诊?别慌 科学管理,娃一样健康成长

收到“小糖人”诊断书,别怕 糖尿病可控可管理 配合医生,做好这些,孩子生活一样精彩:

- 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孩子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现在有胰岛素笔、胰岛素泵等工具,注射更方便。要严格遵医嘱,定时定量注射,不能擅自增减剂量。

- 饮食管理精细化:和营养师一起制定专属饮食计划,精确计算孩子每天摄入的热量和营养成分,记录孩子每天的饮食情况。

- 血糖监测勤记录:每天定时测血糖(扎手指),或用“动态血糖仪”(减少扎针),记录结果是调整用药的关键,复诊时带上。

- 心理支持很重要:多和孩子沟通鼓励,培养其责任感,也可以寻找病友团体。

五、全家总动员,守护“无糖”童年

预防糖尿病,是全家人的“健康升级行动”

- 从餐桌开始:全家戒含糖饮料,多吃蔬果粗粮。

- 动起来才欢乐:周末全家一起去公园、骑行、打球,把运动变成亲子乐趣。

- 营造健康环境:少买或不买不健康零食,用健康食品填满零食柜。

- 做孩子的榜样:家长的好习惯,就是孩子最好的教科书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