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医院,手术室的大门总是透着一丝神秘,紧闭的门后,一场关乎生命的“战役”随时在上演,这里不仅有医术精湛的医生,还有一群默默付出的幕后英雄——手术室护士。他们用专业与细致,在手术台前筑起一道道安全防线;用耐心与温暖,为患者驱散恐惧与不安。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揭开手术室护理的神秘面纱,了解这些守护生命的幕后故事。
术前准备:安全的第一步
患者评估:手术前,医护人员会像“安检员”一样,仔细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手术部位和过敏史。确认患者是手术对象,手术部位准确无误,同时了解患者是否对药物、食物等过敏,避免术中发生意外。还会为患者测量体温、血压、心率和呼吸等生命体征,判断患者的身体是否适合手术。
心理支持:想到要做手术,很多人都会感到紧张害怕,这很正常。医护人员会耐心和患者沟通,详细解释手术的流程,比如麻醉是怎么进行的,手术时需要摆什么体位,让患者对手术有更清晰的了解。
术前禁食:手术前要求禁食6小时、禁水4小时,是为了防止术中呕吐造成窒息。手术时,麻醉药物可能会让患者的胃肠功能减弱,如果胃里还有食物和水,很容易反流、呕吐。
术中护理:精准配合,无缝衔接
无菌操作:手术时,细菌、病菌可能会让伤口感染,影响恢复。医护人员会像“防护卫士”,穿上经过严格消毒的无菌衣、戴上手套,还会用专门的无菌布铺设器械台,把手术要用的工具都放在上面。这样一来,手术区域就像被“保护罩”围住,细菌进不来,能大大降低伤口感染的风险。
器械传递:手术过程就像一场紧张的“接力赛”,器械护士是关键“接力手”。他们提前熟悉每一步手术操作,知道医生下一步需要什么工具。手术中,医生一伸手,护士就能快速、准确地递上器械,就像默契的搭档,这样配合得又快又准,能缩短手术时间。
体位管理:手术时需要摆特定姿势,可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可能会伤到身体。医护人员会像“人体工程师”,根据手术要求小心摆放患者的体位。比如截石位时,会在膝盖、脚踝等部位垫上软枕,减少关节压力,还会保护好容易受压的神经。
手术室环境:安全的隐形屏障
无菌要求:手术室就像一座“无菌城堡”,空气层流净化系统就像强力“空气卫士”,能把空气中的细菌、灰尘等微生物过滤掉,保持空气洁净。而手术器械会经过高温高压灭菌或低温等离子消毒,就像给它们“洗了个超干净的杀菌澡”,确保每一件器械都无菌,从根源上降低手术感染风险,守护患者的健康。
温度控制:手术室的温度保持在22-25℃,这是为了给患者最舒适的手术环境。因为麻醉后,患者的身体调节体温的能力会变弱,容易出现低体温。医护人员会给患者盖上保温毯,就像披上温暖的“小被子”。
严格分区:手术室被分成污染区、清洁区和无菌区,就像划分了不同功能的“小天地”。外走廊是污染区,护士站是清洁区,手术间是无菌区。医护人员和物品按规定进出,能有效防止病菌乱窜,让手术更安全。
术后处理:细节决定康复
手术伤口处理:手术结束后,医生会仔细为伤口包扎,就像给伤口穿上“保护衣”,防止细菌入侵。如果伤口有引流管,还会清楚地标注位置,方便观察液体排出情况。医护人员会认真记录出血量,这些数据能帮助医生判断伤口恢复状态,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患者转运:从手术室转到病房的路上,医护人员会像“安全护卫队”。他们会把引流管、输液通道牢牢固定好,防止管子拉扯或脱落影响治疗。转运时会用专业设备稳稳地移动患者,全程守护在旁,避免发生跌倒等意外,确保患者安全、平稳地到达病房。
交接记录:手术室护士会把手术中的详细情况,比如手术过程是否顺利、用了哪些药物、有没有特殊状况等,仔细地告诉病房护士。这些信息就像“康复指南”,让病房护士能更好地照顾患者,根据情况调整护理方案。
结语
手术室护理工作没有惊心动魄的豪言壮语,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手术室护士们用专业与责任,为患者点亮生命的希望;用爱与关怀,抚慰每一颗焦虑的心。他们是手术台上的“隐形翅膀”,是患者康复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