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颈癌在全球女性恶性肿瘤中高居第四位,夺走了无数女性的健康甚至生命。但与其他癌症不同,宫颈癌可防可控——通过科学的筛查,我们能在病变早期就发现端倪,及时干预,将癌症扼杀在摇篮之中。然而现实中,许多女性仍因认知不足、害羞或侥幸心理而忽视筛查。今天,让我们全面了解相关知识,重视筛查,为健康筑起坚固防线。
揪出“元凶”:HPV病毒的真面目
宫颈癌的发生与人乳头瘤病毒(HPV)密切相关,它堪称宫颈癌的“头号元凶”。已知HPV亚型超200种,按其致病性可分为两类:
低危型HPV(如6,11,40,42等):通常不致癌,但可能导致生殖器疣等良性病变,虽不致命却困扰生活。
高危型HPV(如16,18,31,33,35,45等):是宫颈癌的“幕后黑手”,尤以16、18型“最凶险”。超过70%的宫颈癌与HPV16/18型的持续感染有关。“持续感染”指病毒在体内存在超过6-12个月。此类病毒会破坏宫颈正常细胞结构,引发异常增生,如不加干预,可能逐步发展为癌前病变乃至宫颈癌。
关键点:HPV感染极其普遍,约80%-90%有性生活的女性一生中会感染,但大多在1-2年内被自身免疫清除。只有当免疫系统未能清除病毒,导致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时,才真正增加癌变风险。定期筛查的核心价值,就是及时发现并阻断这种持续感染和病变的进程。
多路径传播:不止于性接触
了解传播途径是预防的基础:
直接性接触传播:最主要途径。有多个性伴侣、初次性生活年龄小于16岁(此时宫颈防御力弱)、性伴侣罹患相关癌症者风险更高。
间接接触传播:虽不如前者常见,但接触被病毒污染的衣物、毛巾、浴缸、公共场所座椅等也可能导致传播,免疫力脆弱的婴幼儿尤需注意。
构筑“三级防线”:全方位科学预防
抗击宫颈癌需建立三级预防体系:
1.一级预防:主动出击,防患未然
安全性行为:推迟性行为时间(建议成年后)、固定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男性包皮环切术可降低感染风险。
远离烟草:吸烟会削弱免疫力,增加持续感染风险。
接种HPV疫苗:是最有效预防手段之一!国内9-45岁女性可接种(二价/四价/九价),针对不同亚型。接种疫苗不等于无需筛查!疫苗虽能显著降低风险但无法覆盖所有高危型。
2.二级预防:定期筛查,早期拦截的核心
即使接种疫苗,也必须定期筛查!筛查(如TCT/LBC宫颈细胞学检查和/或HPVDNA检测)是发现早期宫颈癌前病变(如CIN)的关键。早期发现,治愈率极高(接近100%)。
3.三级预防:规范治疗,阻断癌变
一旦筛查发现问题(癌前病变CIN),规范治疗(如LEEP刀、锥切术等)治愈率极高,能有效阻止其发展为宫颈癌。确诊的宫颈癌患者,早期治疗也能显著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特殊人群的个性化筛查策略
普通女性:遵循国家/地区推荐年龄(通常21/25岁起)和筛查频率(如3-5年一次联合筛查或细胞学筛查)。
25岁以下高危女性:(如多性伴、过早性行为、HIV感染者)建议提前开始筛查,并缩短筛查间隔(如每年一次)。
既往宫颈癌前病变术后:(子宫全切者)术后仍需筛查!需每年联合筛查(HPV+细胞学),连续3次阴性可延至每3年一次,持续25年监测,防阴道残端病变/复发。
免疫功能低下:(如HIV感染者、器官移植后、长期免疫抑制剂使用)有性行为即应筛查,筛查频率需高于常人(如每年一次)。
已接种HPV疫苗者:筛查方案与未接种人群相同(依年龄和常规指南)。疫苗防护非100%,定期筛查不可或缺。
行动起来:筛查,就是对自己最好的珍视
从HPV感染到宫颈癌的发生,往往需要数年甚至十数年时间,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干预窗口期。定期宫颈癌筛查,就是为健康购买最有价值的“保险”,能让我们在病变最轻微时就把握住最佳治疗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