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卒中(中风)作为全球第二大致死性疾病,其致残率高达75%。患者康复过程中,科学的内科护理是打破“治疗-康复”断层的关键环节。本文结合最新临床指南与护理实践,系统梳理脑卒中患者内科护理的核心要点。
急性期护理:筑牢生命防线
生命体征监测急性期患者需持续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及意识状态。血压管理遵循“140/90mmHg黄金线”原则,避免血压剧烈波动引发二次出血或脑灌注不足。对于昏迷患者,床头抬高30°可降低颅内压,同时每2小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
呼吸道管理长期卧床患者易发生坠积性肺炎,需采用“三步排痰法”: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叩击背部震松痰液→鼓励患者深咳嗽。对于气管切开患者,每班次需评估套管固定情况,及时清理气道分泌物。
神经功能保护溶栓治疗窗内(发病4.5小时内)需严格控制室温在22-25℃,避免体温升高加重脑损伤。使用依达拉奉等神经保护剂时,需密切观察皮疹、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康复期护理:激活神经可塑性
良肢位摆放软瘫期采用“抗痉挛体位”:仰卧位时患侧肩胛骨前伸,肘腕伸直;健侧卧位时患肢前伸90°置于枕上。每2小时变换体位可预防关节挛缩,研究显示规范体位管理可使偏瘫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42%。
渐进式康复训练
运动功能:从床上桥式运动逐步过渡到站立平衡训练,配合气压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
吞咽功能: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训练,对Ⅲ级以上患者使用增稠剂调整食物黏度。
言语功能:通过Schuell刺激疗法,每日进行30分钟命名训练、复述练习。
认知康复干预对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采用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系统,重点训练执行功能与注意力。每周5次、每次45分钟的训练可显著改善MMSE评分。
并发症预防:构建防护网络
肺部感染防控实施"零肺炎"护理方案:每日口腔护理4次,使用氯己定含漱液;对于留置胃管患者,采用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IOE)技术,将误吸风险降低60%。
压疮管理应用Braden量表动态评估风险,对高危部位使用泡沫敷料预防。出现Ⅰ期压疮时,立即采用水胶体敷料保护,配合每2小时减压翻身。
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对DVT高风险患者,联合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研究证实,这种组合方案可使DVT发生率从23%降至8%。
营养支持:精准供给能量
膳食方案采用"地中海-DASH饮食干预神经退行性疾病(MIND)”模式:每日摄入≥6份绿叶蔬菜、3份全谷物、2份浆果,限制红肉摄入<4次/周。对于吞咽困难患者,使用IDDSI框架(国际吞咽障碍饮食标准化倡议)调整食物性状。
肠内营养管理对鼻饲患者,可采用持续管饲方案:以60ml/h为起始速度,每日持续输注8小时以上,并根据耐受性逐步调整。每周监测前白蛋白水平,当<0.2g/L时需调整营养配方。
心理社会支持:重塑生活信心
心理干预实施"5E"护理模式:评估(Evaluate)-教育(Educate)-鼓励(Encourage)-赋能(Empower)-延伸(Extend)。对抑郁患者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每周2次、持续8周的干预可显著改善HAMD评分。
家庭护理指导制定个性化《家庭康复手册》,包含体位转换图解、异常情况应急处理流程。建立“医院-社区-家庭”联动随访系统,出院后1个月内每周电话随访,之后每月家访1次。
总结
脑卒中康复是一场持久战,科学的内科护理如同精密的导航系统,帮助患者穿越康复迷雾。从急性期的生命守护到出院后的持续支持,每个护理细节都承载着患者重返社会的希望。通过实施标准化、个体化的护理方案,我们正在改写脑卒中患者的生命轨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