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嘉怡 林翠玉 高静文 贾春香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八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06
6673

持续的高温热浪不仅打乱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节奏,更对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每年夏季因高温引发的中暑、心脑血管急症等病例都会显著增加。掌握科学的防暑知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是平安度过极端高温天气的关键。日常防暑的实用防护体系

饮食调节:构建体内“降温屏障”

补水是防暑的核心环节,但很多人存在“口渴才喝水”的误区。正确的做法是每天主动饮水1.5-2升,选择温水、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避免一次性豪饮。晨起空腹喝300毫升水,能及时补充夜间流失的水分;户外活动时,每20分钟饮用100-150毫升水,可有效预防脱水。

饮食上应遵循“三多三少”原则:多吃富含水分的食物,如冬瓜、丝瓜、梨等,这些食物含水量达80%以上,且富含钾、镁等电解质;多摄入优质蛋白,如豆制品、鱼虾等,帮助维持肌肉功能;同时要少吃高油高糖食物,减少辛辣刺激饮食,避免过量饮用冰镇饮品——突然摄入低温食物会刺激胃肠道血管收缩,引发腹痛腹泻。

科学穿戴:打造物理“降温层”

衣物选择有“三要素”:材质优先选亚麻、棉麻混纺等天然纤维,其透气性比化纤面料高3倍;颜色以白色、浅蓝等浅色为主,可反射50%以上的太阳辐射热。

防晒装备需“全套装”:宽檐遮阳帽能遮挡面部和颈部,减少70%的紫外线直射;UV400标准的太阳镜可过滤99%的紫外线,保护视网膜;防晒霜要选SPF50+、PA++++的防水型产品,出门前20分钟涂抹,每2小时补涂一次,尤其注意耳后、颈部等易忽略部位。

环境优化:营造微气候“清凉区”

居家防暑要建立“温度缓冲带”。使用空调时,建议设定26-28℃,与室外温差不超过7℃,避免进出时因温差过大引发感冒。每天需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防止室内微生物滋生。空调滤网每周清洗一次,否则会积累大量霉菌,诱发呼吸道疾病。

没有空调的家庭可采用“组合降温法”:上午10点前关闭朝南窗户,拉上遮光窗帘,能使室内温度降低3-5℃;用湿毛巾擦拭地板和家具,利用水分蒸发降温;将风扇对着窗外吹,形成空气对流,比单纯对着人吹更有效。

作息运动:顺应高温“生物节律”

夏季养生应遵循“子午觉”原则:晚上11点前入睡,利用23点-1点的肝经排毒时间恢复体力;中午12点-14点间午休20-30分钟,避免高温时段的疲劳累积。熬夜会降低人体耐热能力,研究显示,连续熬夜后,中暑风险会增加3倍。

运动安排要“避峰就谷”:选择清晨5-7点或傍晚18点后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运动时心率不宜超过(220-年龄)×60%,每次运动不超过40分钟。运动后不要立即冲凉,应先擦干汗水,休息15分钟后用32-34℃的温水洗澡,防止血管骤缩引发意外。

特殊人群的防暑“重点防护”

老年人防暑要做到“三查”:每天检查服药情况,高血压患者夏季血压可能下降,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检查室内温度,建议使用电子温度计实时监测,避免因感觉迟钝忽视高温;检查饮水量,可准备带刻度的水杯,确保每天饮水量不低于1500毫升。

婴幼儿防护需“三不宜”:不宜穿过多衣物,可通过触摸后颈判断冷热,避免“穿得比妈妈多”的误区;不宜长时间使用尿不湿,高温易引发红臀,建议定时更换并涂抹护臀膏;不宜直接躺在凉席上,可铺垫纯棉床单,防止凉席过凉刺激肠胃。

慢性病患者要“三注意”:糖尿病患者要加强血糖监测,高温易导致脱水,引发血糖波动;心血管病患者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出现胸闷胸痛时立即含服并就医;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避免在上午10点-下午4点外出,此时空气中臭氧浓度最高,易诱发咳喘。

科学防暑不是简单的“吹空调、多喝水”,而是一套系统的健康防护体系。从饮食调节到环境优化,从日常穿戴到作息安排,每一个细节都关乎身体对高温的适应能力。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