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时节,烈日炙烤下,中暑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高发急症。然而,许多人在面对中暑患者时,仍存在“掐人中能醒神”的误区。作为急诊科护士,我们见证过无数因错误急救延误治疗的案例。本文将结合临床经验与科学依据,为您揭秘中暑急救的“黄金降温四步法”,帮助您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
一、中暑不是“晕倒”那么简单:识别高危信号是关键
中暑是机体在高温环境下因体温调节失衡引发的急性疾病,其严重程度远超普通“热到头晕”。根据《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中暑可分为三级:
热痉挛:肌肉突然抽搐疼痛,多见于下肢(如小腿肚),因大量出汗导致电解质失衡引发;
热衰竭: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血压下降,是机体脱水与电解质紊乱的严重表现;
热射病:最危重的类型,核心体温超过40℃,伴随意识障碍(如谵妄、昏迷)、抽搐甚至多器官衰竭,死亡率高达50%。
误区警示:掐人中、掐合谷等传统方法对中暑无效!中暑的核心问题是体温过高导致细胞损伤,而非单纯“昏迷”。盲目按压穴位可能延误降温时机,甚至造成皮肤损伤。
二、黄金30分钟:中暑急救的“降温四步法”
中暑急救的关键是快速降温。研究显示,若能在30分钟内将核心体温降至38.5℃以下,患者预后显著改善。以下是急诊科护士推荐的标准化急救流程:
第一步:脱离高温环境,转移至阴凉处
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通风良好、阴凉干燥的区域(如树荫下、空调房),避免继续暴露在高温中。若患者穿着厚重衣物,需解开领口、腰带,甚至脱去外衣,促进散热。
第二步:全身物理降温,优先冷却大血管区
使用一切可用资源快速降温:
冷水擦拭:用15-20℃的凉水(非冰水)浸湿毛巾,擦拭患者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等大血管丰富区域,促进热量散发;
冰袋敷贴:将冰袋(或冷冻蔬菜包)包裹在毛巾中,置于上述部位,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导致冻伤;
风扇辅助:若条件允许,用电风扇对准患者吹风,加速蒸发散热;
冷水浸泡:对意识清醒的患者,可让其浸泡在15-20℃的凉水中(如浴缸、水池),但需密切监测体温,避免过低。
科学依据:大血管区皮肤薄、血流丰富,冷却这些部位可快速降低核心体温。研究显示,冷水擦拭可使体温每小时下降0.3-0.5℃,而冰袋敷贴效率更高。
第三步:补充水分与电解质,但需谨慎
若患者意识清醒且无呕吐,可少量多次饮用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如宝矿力水特)或淡盐水(每升水加1~2克食盐)。切勿强行灌水,以免引发呛咳或误吸。
禁忌:对意识障碍、呕吐频繁或抽搐的患者,禁止经口补液,需立即送医进行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溶液。
第四步:监测生命体征,及时送医
在急救过程中,需持续观察患者意识、呼吸、脉搏及体温变化:
若体温持续高于40℃,或出现抽搐、昏迷、呼吸急促、脉搏细弱等表现,需立即拨打120;
转运途中保持患者平卧,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
到达医院后,医生可能采用更深入的降温措施(如冰毯、血管内降温)及对症支持治疗。
三、预防胜于治疗:高温下的“保命法则”
中暑的预防比急救更重要,尤其对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及户外工作者。
避开高温时段:10:00-16:00尽量减少外出,若必须外出,需做好防护(戴宽边帽、穿浅色透气衣物);
科学补水:每小时饮用500-1000毫升水,可添加少量盐分(如每升水加0.5~1克盐),避免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
识别高危环境:密闭车厢、无空调的室内、阳光直射的作业场所等均易引发中暑,需加强通风或使用降温设备;
关注特殊人群:独居老人、婴幼儿、精神疾病患者可能无法主动表达不适,需定期探视并监测体温。
总之,中暑是夏季的“隐形杀手”,但通过正确的急救措施,我们完全有能力将其危害降至最低。记住:掐人中无用,降温才是王道!在紧急情况下,保持冷静,遵循“脱离环境-物理降温-补充水分-及时送医”的四步法,您就能成为他人生命的守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