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肿瘤治疗与康复的漫长道路上,营养状况如同身体的“粮草储备”,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肌肉丢失只是营养问题的冰山一角,许多肿瘤患者因缺乏科学评估,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营养困境。其实,通过简单易行的自我营养评估方法,患者能够及时发现营养问题,为后续的饮食调整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肿瘤患者如何进行自我营养评估。
基础指标:体重与BMI的“健康信号灯”
体重是反映营养状况最直观的指标。肿瘤患者应每周固定时间、穿着相似衣物测量体重,并做好记录。如果发现1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5%,或6个月内下降超过10%,哪怕没有其他症状,也需警惕营养不足。比如,一位体重60公斤的患者,若1个月内体重降至57公斤,就已达到需要关注的标准。
除了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也是重要参考。计算公式为: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正常BMI范围在18.5-23.9之间,肿瘤患者的BMI若低于18.5,说明存在营养不良风险;若高于24,可能存在营养过剩或代谢问题,同样需要调整饮食。
饮食摄入:记录每日“营养账本”
详细记录每日饮食情况,相当于为身体建立一本“营养账本”。患者可以准备笔记本或使用手机APP,记录下每天摄入的食物种类、数量和烹饪方式。例如,早餐吃了1个鸡蛋、1杯牛奶、1片全麦面包;午餐有100克米饭、150克清蒸鱼、200克炒青菜等。
对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肿瘤营养治疗指南》的推荐,检查自身饮食是否达标。比如蛋白质摄入,肿瘤患者每天每千克体重需1.2-2.0克蛋白质,若发现自己日常饮食中蛋白质食物(如肉类、豆类、奶制品)摄入不足,就要考虑增加相关食物的量。同时,还要留意是否存在挑食、偏食的情况,以及是否因治疗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导致进食量明显减少。
身体表现:不可忽视的“营养预警”
身体的一些表现也是营养状况的“晴雨表”。观察皮肤是否干燥、脱屑,头发是否枯黄、易脱落,指甲是否变薄、变脆,这些可能是维生素或矿物质缺乏的信号。若经常感到乏力、疲惫,即使休息后也难以缓解,很可能与能量、蛋白质摄入不足或贫血有关。另外,伤口愈合缓慢、免疫力下降(频繁感冒等)也可能与营养缺乏相关。
口腔状况同样重要。检查口腔是否有溃疡、炎症,牙齿是否松动、疼痛,这些问题会影响进食,进而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并在饮食上选择更易咀嚼、消化的食物。
专业工具:简易评估量表助力科学判断
除了上述方法,还可以借助专业的简易评估量表,更科学地进行自我营养评估。主观全面评定法(SGA)是常用的工具之一,它从患者的饮食摄入、体重变化、胃肠道症状、身体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将营养状况分为良好、轻中度营养不良、重度营养不良三个等级。
微型营养评定法(MNA)则适用于大多数人群,尤其适合老年肿瘤患者。该量表包含患者的饮食、体重、身体活动能力、精神状态等多个维度,通过简单的问答和计算,就能得出营养状况评估结果。患者可以在网上搜索这些量表,按照说明进行自我评估。
定期复查:与医生携手守护营养健康
自我营养评估虽然方便,但不能替代专业的医学检查。肿瘤患者应定期到医院复查,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包括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等指标)、体成分分析等检查。白蛋白水平是反映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正常范围一般在35~55g/L,若低于35g/L,提示可能每天摄入的蛋白量不足,或者吸收存在障碍。体成分分析可以准确了解身体的肌肉量、脂肪量等,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全面地掌握营养状况。
将自我评估的结果与医院检查数据相结合,及时与医生、营养师沟通,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改善方案。无论是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补充剂,还是改变治疗方式以减轻副作用对营养摄入的影响,定期复查都是确保营养管理有效的关键环节。
肿瘤患者的自我营养评估是一场与疾病对抗的“前哨战”。通过关注体重、饮食、身体表现,合理运用评估量表,并配合定期复查,患者能够更好地掌握自身营养状况,为治疗和康复筑牢营养根基。如果你在评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别犹豫,及时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让科学营养成为战胜肿瘤的坚强后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