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9深静脉血栓是甲状腺术后常见潜在并发症,未及时预防处理可能引发肺栓塞危及生命。甲状腺手术虽在颈部操作,但术后患者因疼痛、卧床等因素,成深静脉血栓高发人群。本文结合临床护理经验,介绍术后不同阶段活动方案与防护技巧助患者恢复。
一、甲状腺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与风险
深静脉血栓(DVT)指血液在深静脉异常凝结阻塞血管腔。甲状腺术后患者发生 DVT 风险与以下因素相关:血流缓慢,术后患者因颈部疼痛或担心伤口裂开长期卧床,下肢静脉血流减慢易淤积;血液高凝状态,手术创伤激活凝血系统,部分患者术后脱水致血液黏稠度升高;血管壁损伤,手术中麻醉、体位压迫及术后静脉穿刺等操作可能损伤血管内皮。临床数据显示,未预防患者 DVT 发生率约 2.3%-5.8%,下肢 DVT 超 90%,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致死率 20%-30%,因此术后预防 DVT 是护理核心。
二、术后不同阶段的活动方案
患者卧床休息,活动以“床上被动运动 + 轻微主动活动”为主。踝泵运动,平卧伸直双腿,勾起脚尖保持 5 秒后绷直,重复 10 - 15 次为一组,每小时 1 组;屈膝运动,弯曲膝关节至 30°保持 3 秒后伸直,左右腿交替,每组 8 - 10 次,每日 3 - 4 组;每 2 小时由家属或护理人员协助翻身,仰卧时可在膝关节下垫软枕。
患者伤口疼痛缓解、生命体征稳定可床边活动,遵循“低强度、短时间”原则。床边坐起训练,先床边坐 5 - 10 分钟,再站立 1 - 2 分钟,每日 3 - 4 次;缓慢行走,病房内短距离步行,每日 2 - 3 次;足趾与膝关节联动运动,坐位时双脚交替做“足趾抓地 - 松开”并配合屈膝、伸膝。
伤口基本愈合,增加活动强度,以“主动运动为主,促进全身循环”为目标。散步与爬楼梯,每日散步 2 - 3 次,每次 15 - 30 分钟,可尝试爬楼梯;下肢抗阻训练,坐位脚踝绑沙袋伸直小腿,每侧 10 次为一组,每日 2 组;全身协调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但避免颈部过度后仰或旋转。
三、日常防护技巧
卧床时避免双腿交叉或长时间屈膝,可在小腿下方垫软枕(厚度 5-10cm),使下肢略高于心脏平面(约 15°),促进血液回流。选择宽松的衣物和袜子,避免穿紧身裤、过紧的袜子(如弹力袜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压力型号),防止静脉受压。
术后 6 小时可少量饮水,24 小时后逐步增加饮水量,每日饮水 1500-2000ml(心肾功能正常者),保持血液稀释,降低黏稠度。饮食以高纤维、低脂为主,多吃蔬菜(如芹菜、菠菜)、水果(如苹果、猕猴桃)、全谷物,避免高脂、高糖食物;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鱼肉),促进血管壁修复。
对高风险患者(如年龄>60 岁、肥胖、有血栓病史),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通过充气泵对小腿和大腿进行周期性加压(压力 40-60mmHg),模拟肌肉收缩,促进静脉血流,每日使用 2-3 次,每次 30 分钟。避免在下肢进行静脉穿刺,尤其是反复穿刺同一部位,减少血管壁损伤。
四、特殊人群的预防重点
年龄>70岁,肌肉力量弱、血液循环慢,需增加被动活动(如家属协助按摩小腿肌肉,10分钟/次,3次/日),并密切监测血压和凝血功能。肥胖者下肢压力大,需控制活动强度防关节损伤;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差,应严控血糖(空腹血糖<7mmol/L),增加足部检查防感染。既往血栓病史患者属高风险人群,术后需在医生指导下提前用抗凝药(如利伐沙班),缩短卧床时间,尽早床边活动。
甲状腺术后恢复期的血栓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共同配合。通过科学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借助日常防护减少血栓诱因,针对高危人群强化干预,才能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风险。患者及家属应充分认识血栓危害,掌握基础预防技巧,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让术后恢复既安全又高效。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