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8在医院重症监护室(ICU),脓毒症是重症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其本质并非单一疾病,而是机体对感染产生的过度免疫应答,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及多器官损伤的致命性综合征。普通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若未及时控制,可在数小时至数天内进展为脓毒性休克,死亡率高达30%-50%。本文将解析脓毒症的“致命进展路径”,阐述ICU的规范救治策略,并提供公众可操作的预防建议。
脓毒症的“三步致命进展”
脓毒症的核心是免疫系统对感染的“过度反击”,其发展呈阶梯式恶化,早期易与普通感染混淆。
1.感染启动期:常见感染为诱因,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等)及免疫力低下者(长期用激素、化疗患者)。感染部位多为肺部(如重症肺炎)、泌尿系统(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术后感染)及腹腔(阑尾炎穿孔),症状仅表现为发热(或低体温)、局部疼痛、乏力,易被忽视。
2.炎症失控期(脓毒症阶段):病原体或其毒素入血,引发“细胞因子风暴”,攻击全身血管与器官。可通过“qSOFA评分”识别,满足2项即需警惕:意识改变(嗜睡、烦躁)、呼吸急促(≥22次/分钟)、收缩压≤100mmHg,常伴随尿量减少(<0.5ml/kg/h)、皮肤湿冷,提示器官早期损伤。
3.循环崩溃期(脓毒性休克阶段):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出现“难治性低血压”,补液后收缩压仍<90mmHg(或较基础值降≥40mmHg),需升压药维持。此时脑、心、肾等器官缺血缺氧,迅速衰竭,死亡率超50%,存活者可能遗留认知障碍、器官功能不全。
ICU的“生死竞速”:脓毒症救治的“6步黄金策略”
脓毒症救治强调“时间就是生命”,需遵循国际指南推荐的“1小时集束化治疗”,通过六步干预阻断病情进展。
1.紧急评估与诊断(1小时内):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完成血常规、降钙素原(PCT)、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留取标本做病原学培养,结合影像学明确感染部位,快速判断是否为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
2.精准抗感染治疗:1小时内用广谱抗生素(如碳青霉烯类)覆盖致病菌,48-72小时后根据药敏结果调整为针对性药物;存在感染灶时,通过手术引流、拔除感染导管清除病灶,从根源控制感染。
3.液体复苏与循环支持:前3小时按30ml/kg输注晶体液,恢复循环血量;监测尿量、平均动脉压(目标≥65mmHg)、中心静脉压(8-12mmHg)评估补液效果,不足时用去甲肾上腺素升压,心衰者加用多巴酚丁胺增强心肌收缩力。
4.多器官功能支持:呼吸衰竭者用无创或有创呼吸机;急性肾衰竭者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凝血障碍者补充血浆、血小板;胃肠功能异常者早期肠内营养,保护肠道屏障。
5.炎症调控与内环境纠正:严重患者短期用氢化可的松抑制炎症反应;实时监测电解质、酸碱平衡,纠正紊乱,维持器官修复的稳定环境。
6.病情监测与康复管理:持续追踪炎症指标(PCT、CRP)及器官功能,感染控制后逐步停用呼吸机与升压药,病情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联合康复科开展肢体活动、呼吸训练,减少长期卧床并发症。
公众预防:阻断脓毒症的“第一道防线”
脓毒症虽凶险,但可通过早期干预降低发病风险:
1.警惕“小感染”:出现发热(≥38.5℃或<36℃)、呼吸困难、意识异常时,尤其是高危人群,立即就医,避免滥用抗生素或拖延治疗;
2.管理基础疾病:慢性病患者严格控糖、控压,定期复查;免疫低下者加强防护,减少感染风险;
3.日常防护:勤洗手,流感季少去人群密集场所;皮肤伤口及时清洁消毒,避免继发感染。
结语
脓毒症的凶险在于进展快、早期隐匿,但规范救治可显著提升生存率。ICU的集束化策略是挽救生命的关键,而公众对早期症状的识别与及时就医,是阻断病情恶化的重要前提。医患协同,方能为生命争取更多希望。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