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伟辉  单位:石家庄市明德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04
653

一、糖尿病瘙痒:难以忽视的健康困扰

糖尿病瘙痒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约30%-5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症状。其发病机制复杂,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害周围神经,导致神经传导功能异常,引发感觉过敏或迟钝,出现瘙痒感;同时,高血糖还会影响皮肤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使皮肤干燥、变薄,屏障功能下降,更易受到外界刺激。此外,糖尿病患者机体免疫力降低,易并发皮肤感染,进一步加重瘙痒症状。患者常表现为全身性或局部皮肤瘙痒,夜间症状尤为明显,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和日常生活,甚至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西医治疗:快速缓解症状

西医治疗糖尿病瘙痒主要以控制血糖、缓解症状为目标。在控制血糖方面,通过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将血糖稳定在合理范围,从根源上减少高血糖对神经和皮肤的损害。针对瘙痒症状,常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这类药物能阻断组胺受体,减轻过敏反应,缓解瘙痒;对于严重瘙痒,还会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通过抗炎、抗过敏作用迅速减轻症状。此外,外用保湿剂、止痒剂也是常用手段,可改善皮肤干燥状态,降低外界刺激。西医治疗起效较快,能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的瘙痒痛苦,但部分药物存在嗜睡、口干等副作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还可能引发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

三、中医治疗:整体调理治本

中医将糖尿病瘙痒归为“消渴病痹症”“血风疮”等范畴,认为其病因主要与阴虚燥热、血虚风燥、湿热蕴结等有关。治疗上注重整体调理,以滋阴润燥、养血祛风、清热利湿为原则。常用的中药方剂如当归饮子,由当归、川芎、白芍等组成,具有养血活血、祛风止痒的功效;消风散则能疏风除湿、清热养血,适用于湿热蕴结型瘙痒。此外,中医还会采用针灸、艾灸、中药熏蒸等外治疗法。针灸选取曲池、血海、三阴交等穴位,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达到止痒目的;艾灸利用温热刺激,温通经络、散寒祛湿;中药熏蒸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吸收,直接作用于病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皮肤状态。中医治疗从整体出发,调整人体脏腑功能,改善内环境,副作用相对较小,但起效相对较慢,疗程较长。

四、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显成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瘙痒充分发挥了二者的优势,达到1+1>2的治疗效果。在治疗初期,使用西医的降糖药物和抗组胺药,快速控制血糖,缓解瘙痒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同时配合中医的中药汤剂、针灸等治疗,从整体上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改善脏腑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例如,患者在服用降糖药和抗组胺药的同时,服用养血祛风的中药方剂,可减少西药用量,降低副作用发生风险。在治疗过程中,西医的检查手段,如血糖监测、皮肤病理检查等,能为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客观依据;中医的辨证论治则可以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病程较长、病情顽固的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减少复发次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糖尿病瘙痒患者,症状缓解率比单纯使用西医或中医治疗高出20%-30%,且复发率明显降低。

五、患者受益:多维度改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瘙痒,不仅能有效缓解瘙痒症状,还能从多个维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通过控制血糖和调节机体状态,减少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中医的整体调理还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减少了单一使用西药带来的副作用,如抗组胺药引起的嗜睡、糖皮质激素导致的皮肤损害等,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和患者的依从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受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改善,对疾病的治疗信心增强,更有利于长期的病情管理。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