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冬  单位:大邑望县中医医院 耳鼻喉科  发布时间:2025-06-27
578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下,突发性耳聋正以悄无声息的方式威胁着人们的听力健康。这种 72 小时内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若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可能造成永久性听力损伤。据统计,我国突发性耳聋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因此,了解其特点、把握黄金治疗期并做好早期护理尤为重要。

一、认识突发性耳聋:突如其来的 “听力危机”

突发性耳聋(简称 “突聋”)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急性听力损伤,常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听力骤降,伴随耳鸣、耳闷胀感,部分患者会出现眩晕、恶心等症状。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内耳血管痉挛、血栓形成、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反应有关,而长期熬夜、压力过大、情绪波动等生活习惯,往往成为诱发突聋的 “导火索”。突聋的治疗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发病后 72 小时是黄金治疗期,此时及时干预可显著提高听力恢复概率。若延误至 2 周后治疗,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遗留永久性听力损失,因此 “早发现、早治疗” 是关键。

二、典型症状与紧急应对:快速识别与科学处置

突聋的典型症状具有鲜明的突发性和特异性:听力突然下降常被误认为 “耳朵进水” 或 “耳屎堵塞”,实则是内耳神经功能突发异常的表现;持续性高音调耳鸣(如蝉鸣声)和耳内胀满感提示内耳压力异常或听毛细胞损伤;约 30% 的患者会因内耳前庭系统受累,出现眩晕、站立不稳甚至恶心呕吐。当怀疑突聋时,需立即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时间就医,通过纯音测听、声导抗、内耳 MRI 等检查明确听力损伤程度及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尽早启动药物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和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必要时联合高压氧治疗,若因血管栓塞引发,需在医生评估下进行溶栓或抗凝治疗;警惕并发症风险,伴随眩晕的患者需卧床休息,避免独处或从事高空作业、驾驶等危险活动,以防跌倒。

三、早期护理:多维度科学干预促进康复

(一)药物治疗护理

规范用药是突聋治疗的核心。糖皮质激素需严格按剂量和疗程服用,擅自调整可能影响疗效或引发胃肠道不适、血糖升高等不良反应;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时,需密切观察是否出现皮疹、心悸等过敏反应;营养神经药物通常需长期服用,建议定期复查肝肾功能以确保用药安全。

(二)生活方式调整

治疗期间需为患者营造安静的休息环境,避免噪音刺激(如戴耳机、去 KTV),保证每日 8 小时以上睡眠,并通过听舒缓音乐、冥想等方式缓解焦虑情绪,家属需给予充分的陪伴与心理支持。饮食方面,应增加富含维生素 B 族(全麦、瘦肉、豆类)和维生素 C(新鲜蔬果)的食物摄入,减少盐、糖及咖啡因,戒烟限酒以保护内耳血管。此外,需避免快速转头、低头弯腰、搬重物等剧烈动作,防止加重内耳压力。

(三)康复训练与监测

针对伴随的持续性耳鸣,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耳鸣习服疗法(如佩戴耳鸣掩蔽器)或认知行为疗法减轻症状。治疗后 1 个月、3 个月需复查听力,评估恢复情况,若听力未完全恢复,可根据损伤程度选择佩戴助听器或进行人工耳蜗植入(适用于极重度聋患者),并定期随访调整康复方案。

四、高危人群预防:远离诱因守护听力

突聋高危人群包括长期熬夜压力大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频繁戴耳机者及有家族史者。预防需从生活细节入手:保持规律作息(建议 23 点前入睡),通过运动、兴趣爱好释放压力;控制耳机使用时间和音量(遵循 “60/60 原则”),噪音环境中佩戴防护用具;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定期监测内耳微循环;均衡饮食,多摄入鱼类、坚果等保护听力的食物,每周进行 3-4 次有氧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五、结语

突发性耳聋虽来势凶猛,但并非不可战胜。及时识别症状、抓住黄金治疗期、科学护理康复,是降低听力损伤的关键。对于高危人群,需主动规避熬夜、噪音等诱因,筑牢听力健康防线。当听力突然出现异常时,保持冷静、迅速就医,用科学的态度和行动守护听觉,才能最大限度减少突聋带来的危害,拥抱清晰聆听的美好生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