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术对于许多患者来说,往往伴随着恐惧和担忧,而围术期的疼痛更是影响患者舒适度和康复的重要因素。有效的围术期疼痛护理,能够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康复,为患者打造舒适的手术体验。
术前疼痛护理准备
疼痛评估教育
医护人员应在术前向患者详细讲解疼痛评估的方法和重要性,例如使用数字评分法(NRS),让患者学会用0-10分来描述自己的疼痛程度,0分为无痛,10分为最剧烈的疼痛。这有助于患者在术后准确反馈疼痛情况。
心理支持
手术前患者通常会出现焦虑情绪,而焦虑可能会加重术后疼痛感知。医护人员要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以介绍手术的成功案例,让患者对未来的手术充满信心,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手术和可能产生的疼痛。
预防性镇痛措施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在术前合理使用预防性镇痛药物。例如,对于一些创伤较大的手术,可在术前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术后疼痛。
术中疼痛护理配合
体位护理
协助麻醉师摆放合适的手术体位,确保患者舒适且不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在摆放体位时,要注意保护患者的神经、血管和皮肤,避免因长时间受压而产生疼痛。对于需要长时间手术的患者,适时调整体位,防止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疼痛和损伤。
温度管理
维持手术室的适宜温度,一般控制在22-25℃。同时,注意为患者保暖,如使用保温毯等,因为低温可能导致患者寒战,增加肌肉紧张和疼痛。
与麻醉师协作
密切观察患者在手术中的疼痛反应,及时与麻醉师沟通。根据手术进程和患者的疼痛表现,协助麻醉师调整麻醉深度和镇痛药物的使用,确保患者在术中处于无痛状态。
术后疼痛评估与监测
定期评估
术后应定期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开始时可每1-2小时评估一次,随着疼痛的缓解逐渐延长评估间隔时间。采用多种评估方法相结合,如询问患者的感受、观察患者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等。详细记录疼痛评估结果,包括疼痛程度、性质、部位和持续时间等,为后续的疼痛护理提供依据。
生命体征监测
在关注疼痛的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因为疼痛可能会导致生命体征的变化,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变化,确保患者安全。
术后镇痛措施实施
药物镇痛
根据疼痛评估结果,合理选择镇痛药物。对于轻度疼痛,可先尝试使用非阿片类镇痛药,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于中度疼痛,可联合使用弱阿片类药物;对于重度疼痛,则需要使用强阿片类药物。严格按照医嘱给予镇痛药物,注意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时间间隔,确保镇痛效果的同时避免药物过量和不良反应。
多模式镇痛
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法,如药物镇痛与物理镇痛相结合。除了药物治疗外,可使用冷敷、热敷、按摩等物理方法来缓解疼痛。例如,对于术后切口疼痛,可在术后早期给予冷敷,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
镇痛泵的使用
对于一些较大手术或预计术后疼痛较严重的患者,可使用镇痛泵进行持续镇痛。在使用镇痛泵前,要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镇痛泵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如何调节镇痛速度、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
疼痛护理的健康教育
康复指导
向患者讲解术后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和方法,正确的康复锻炼有助于促进身体恢复,减少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带来的疼痛。例如,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和早期下床活动等。告知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疼痛情况,让患者有心理准备,避免因疼痛而停止康复锻炼。
饮食指导
合理的饮食有助于患者恢复体力和提高免疫力,从而减轻疼痛。建议患者术后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导致腹压增高而加重疼痛。
总之,围术期疼痛护理是一个系统而细致的过程,通过术前的充分准备、术中的密切配合、术后的精心护理以及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疼痛,为患者打造舒适的手术体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