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髋部骨折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创伤,多发生于老年人。对于髋部骨折患者而言,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却犹如一颗隐藏的“定时炸弹”,在生死攸关的72小时内尤其危险。一旦发生DVT,可能导致肺栓塞(PE)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有效的预防策略至关重要。
术后72小时为何最危险:DVT形成的三大原因
DVT的形成需要血管内皮损伤、血流淤滞和血液高凝状态这三个关键条件。髋部骨折手术后,这三个问题会同时加剧。
1.血管内皮损伤:手术切开皮肤、肌肉和骨膜时,不可避免地会损伤血管内壁,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系统,启动血栓形成。
2.血流淤滞:术后疼痛使患者不敢活动,下肢肌肉收缩减少,静脉血液回流速度大幅下降,血液容易淤积。
3.血液高凝状态:骨折创伤释放大量组织因子,手术应激促使肾上腺素、皮质醇分泌增加,再加上患者常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血液黏稠度进一步升高。
临床数据显示,DVT最早可能在受伤后24小时内出现,术后48~72小时达到高峰,此时近端血栓脱落风险最高,必须紧急干预。
黄金72小时:分秒必争的预防策略
(一)术前:提前干预,降低基线风险。1.快速筛查: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应完成下肢静脉超声检查(诊断DVT的金标准)和D-二聚体检测(阴性结果可辅助排除急性DVT)。2.基础预防:确诊骨折后,患肢需制动,避免移动加重损伤。非受伤肢体应尽早开始被动活动,如家属协助屈伸膝关节。禁止在患肢穿刺输液,减少血管内皮损伤的风险。
(二)术后即刻(0-24小时):启动三级防御体系。
药物抗凝。1.低分子肝素(LMWH):术后6~12小时内首次皮下注射(如依诺肝素40mg,每日一次),需监测血小板计数,警惕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2.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如利伐沙班10mg,每日一次(术后24小时出血稳定后使用),适用于肾功能正常(肌酐清除率≥30ml/min)的患者。3.特殊情况处理:若术后24小时引流量超过50ml/h(出血风险高),可延迟抗凝至48~72小时,但需联合物理预防措施。
物理预防。1.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术后即刻启用,每日使用时间不少于18小时。通过周期性充放气模拟肌肉泵作用,可使静脉血流速度提升30%~50%。2.梯度压力弹力袜(GCS):选择膝下型(压力15~20mmHg),入院后尽早穿戴,每日使用时间不少于18小时,避免压迫腘窝血管。3.护理细节:优化血流动力学。将患肢抬高30°,髋关节置换术后保持外展中立位。术后2小时开始少量多次饮水,首日总量>2000ml。
(三)术后24~72小时:强化干预,阻断高危期。
1.早期活动:从被动到主动。术后6小时内,护士协助患者进行踝泵运动,24小时后患者自主完成。术后6小时启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术后24小时内在助行器辅助下,患者可完成“坐起→床边垂腿30秒→站立30秒→行走5分钟”流程,全程需监测生命体征。2.营养与补液:维持血液稳态。晶体液与胶体液按3:1比例输注,避免脱水。患者应食用低脂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预防便秘。
患者与家属的“家庭防线”
术后72小时后,DVT风险仍会持续至术后2周,患者和家属需做好几点。1.居家监测:每日晨起测量双下肢周径,误差>1cm或突发肿胀、疼痛需就医。2.康复训练:坚持踝泵运动和直腿抬高训练。3.药物管理:严格遵医嘱用药,出现牙龈出血>3分钟或黑便立即停药并就诊。
髋部骨折术后72小时是生命与死神赛跑的关键时刻。通过“早期评估-精准预防-全程管理”的三级防控体系,我们完全有能力将DVT发生率控制在5%以下。记住:预防血栓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让我们携手构建生命防线,让每位患者都能重新站立,拥抱健康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