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输尿管结石就是困扰不少人的 “健康杀手”。输尿管结石虽不似一些急症那般来势汹汹,但发作时带来的剧痛以及可能引发的肾积水、肾功能损伤等严重后果,不容小觑。若能及时察觉它发出的 “信号”,尽早干预治疗,就能有效减少其对身体的伤害。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了解输尿管结石,尤其是它最典型的 3 个症状。
一、不容忽视的三大典型症状
1. 难以忍受的肾绞痛
肾绞痛堪称输尿管结石最为突出的症状。结石在输尿管内移动时,会刺激输尿管平滑肌,引发强烈的痉挛,这种疼痛往往突然发作,程度剧烈,患者常描述为 “如同刀割一般”。疼痛位置多集中在腰部或上腹部,可向下腹部、腹股沟区、大腿内侧等部位放射。更令人痛苦的是,疼痛会呈阵发性加剧,有时会持续数分钟,有时则长达数小时。部分患者在疼痛发作时,还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例如,有的患者在工作时突然发病,因疼痛难忍而无法正常工作,只能紧急就医。
2. 尿液异常的警示
尿液变化也是输尿管结石的重要症状之一。首先,血尿较为常见,部分患者的尿液颜色会明显变红,呈现洗肉水色甚至鲜血色;而有些患者的血尿情况较为隐匿,需通过尿常规检查才能发现尿液中存在红细胞。此外,当结石引发尿路梗阻,导致尿液排出不畅时,还可能出现脓尿,尿液变得浑浊,甚至伴有异味。这是因为梗阻使细菌滋生繁殖,引发了泌尿系统感染。
3. 排尿异常的困扰
输尿管结石会导致排尿出现异常情况。结石造成的梗阻会使尿液排出受阻,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困难,有尿意却难以畅快排出,排尿时还会有明显的疼痛感,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尿潴留,完全无法排尿。这些排尿异常症状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不适,还会对心理造成一定压力。
二、追根溯源:输尿管结石的成因
输尿管结石的形成并非偶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一,身体代谢异常是关键因素。当人体的钙、草酸、尿酸等物质代谢出现紊乱时,就容易在泌尿系统内形成结晶,进而逐渐发展为结石。其二,泌尿系统的局部因素也不容忽视。尿路梗阻、感染等情况会影响尿液的正常排出,导致尿液中的晶体物质沉积,促进结石生长。此外,长期卧床、饮水过少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使尿液浓缩,为结石形成创造条件。
三、精准判断:输尿管结石的检查诊断
当出现上述可疑症状时,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是明确诊断的关键。首先,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病史等信息。随后,尿常规检查必不可少,通过检测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等指标,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泌尿系统问题。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B 超检查方便快捷,能初步发现输尿管内是否有结石及结石的大致位置;腹部平片(KUB)可显示大部分含钙结石;而 CT 检查则能更清晰、准确地判断结石的大小、位置、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四、科学应对:输尿管结石的治疗与预防
1. 多样化的治疗手段
对于输尿管结石的治疗,需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数量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方法。当结石较小(一般小于 0.6 厘米)且表面光滑时,可采用保守治疗,通过大量饮水、适当运动、服用排石药物等方式,促进结石自行排出。若结石较大或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则可能需要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利用高能冲击波将结石击碎,使其随尿液排出。对于一些复杂的结石,如体积较大、质地坚硬或伴有严重梗阻、感染的结石,还可通过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经皮肾镜取石术等微创手术进行治疗。
2. 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预防输尿管结石的发生,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要保证充足的饮水量,每天至少饮用 2000 - 3000 毫升水,以稀释尿液,减少晶体物质的沉积。其次,合理调整饮食结构,避免单一食物的过量摄入,均衡营养。减少高钙、高草酸、高嘌呤食物的摄取,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此外,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泌尿系统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输尿管结石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对它有足够的了解,重视身体发出的每一个 “信号”,及时察觉异常症状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就能将其对健康的威胁降到最低。健康无小事,关注身体的细微变化,从现在开始重视输尿管结石,守护泌尿系统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