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孕是女性生命中一段充满期待与喜悦的旅程,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科学的孕期产科保健,对于保障母婴健康、促进顺利分娩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份详细的孕期产科保健指南,旨在帮助准妈妈们走好孕期每一步。
孕早期(1~12周):打好健康基础
确认怀孕与首次产检。一旦发现月经推迟,建议使用早孕试纸初步检测,并尽快到医院进行血HCG和B超检查,确认宫内妊娠及胚胎发育情况。首次产检需建立孕期档案,记录基础健康信息。
营养补充与饮食调整。孕早期是胎儿器官发育的关键期,需重点补充叶酸(每日400~800微克),预防神经管缺陷。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缓解孕吐。
生活方式管理。保证充足睡眠(7~8小时/天),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远离烟酒、辐射及化学污染物。保持情绪稳定,可通过散步、听音乐等方式缓解焦虑。
避免高危因素。谨慎用药,如需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接触宠物粪便,预防弓形虫感染;暂停染发、美甲等可能接触化学物质的行为。
孕中期(13~27周):监测与成长并重
定期产检与筛查。每4周进行一次产检,重点监测血压、体重、宫高、腹围及胎心率。孕16~20周进行唐氏综合征筛查,孕22~26周进行四维彩超大排畸检查,及时发现胎儿结构异常。
营养与运动平衡。增加优质蛋白(如鱼、瘦肉、蛋、奶)和钙摄入,促进胎儿骨骼发育。适当进行孕妇瑜伽、游泳等低强度运动,增强体质,缓解腰背疼痛。
预防妊娠并发症。控制体重增长速度(每周0.3~0.5公斤),预防妊娠期糖尿病和高血压。如出现下肢水肿、头晕、视力模糊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胎教与情感交流。孕16周后胎儿听力逐渐发育,可通过轻柔音乐、语言对话进行胎教,促进胎儿感知能力发展。
孕晚期(28周~分娩):为分娩做准备
加强产检频率。孕28~36周每2周产检一次,36周后每周一次,重点监测胎位、羊水及胎盘情况。孕34周起进行胎心监护,评估胎儿宫内状态。
分娩知识学习。参加医院组织的孕妇学校,了解自然分娩与剖宫产的适应证、过程及注意事项。练习拉玛泽呼吸法,减轻分娩疼痛。
身体准备与应急包。准备待产包(含证件、产妇及婴儿用品),提前规划分娩医院路线。孕晚期适当增加睡眠侧卧时间,缓解子宫压迫。
识别分娩信号。熟悉见红、破水、规律宫缩等分娩征兆。如出现破水需立即平躺并抬高臀部,尽快就医。
产后康复与新生儿护理
产后身体恢复。顺产产妇产后2小时需观察出血情况,剖宫产需按医嘱排气后进食。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产后42天进行复查,评估子宫复旧及盆底功能。
母乳喂养与营养。提倡尽早开奶,按需哺乳。产妇饮食需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促进乳汁分泌。
新生儿护理。新生儿需每日洗澡,脐带未脱落前避免沾水。注意保暖(室温24℃~26℃),观察黄疸、呼吸等生命体征。
心理调适与家庭支持
孕期激素波动可能导致情绪敏感,需主动与家人沟通需求,获得情感支持。丈夫应积极参与产检、学习育儿知识,共同分担家庭责任。
结语
孕期保健是母婴健康的第一道防线,需要科学规划与持续关注。希望每位准妈妈都能以积极的心态、健康的生活方式迎接新生命的到来,让爱与健康伴随宝宝成长的每一步。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惠州医院 妇产科)
徐思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