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儿童成长的道路上,疫苗接种是保障其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只是在免疫规划工作中,医护人员和家长沟通的质量,对疫苗接种的覆盖率及公众健康水平有着直接影响。那么,在免疫规划工作中,如何做好医护和家长的沟通呢?
一、对沟通障碍的双向理解
在免疫规划的门诊中,家长带儿童接种疫苗之前,有时在阅读疫苗说明书之后,会有更多的疑问和担忧,或者由于网上的谣言而对疫苗的安全性存在质疑,导致在是否接种时比较犹豫。而这种“认知错位”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信息不对称。由于医学知识的专业性,会使许多家长对疫苗作用机制难以做到全面理解,同时一些碎片化的网络信息会使误解加剧;
其二,情感焦虑的叠加。一些新手父母由于过度关注和担忧儿童健康,因此在儿童接种疫苗之后,对于一些轻微反应,容易将其放大并非常紧张;
其三,固化的沟通模式。有医护人员会习惯使用“告知式”的沟通方式,对儿童父母缺乏情感的共鸣,而“被说教”也会使家长对此形成抵触感。
因此,要做好医护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我们就需明白,沟通并不是单向的指令,需要医护和家长的双向理解,只有认清医患双方的沟通障碍,才能通过相互理解和包容,实现更好的沟通效果。
二、医护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方法
医护和家长在沟通中,可以实施四步沟通法,从“科学宣教”到“情感共鸣”,可以促进沟通效果更显著的提升。
第一步:通过倾听建立信任。医护人员面对家长提出如“接种疫苗是否会对儿童的成长造成影响”时,如果直接否定,容易引起双方的对抗情绪。因此医护人员可以针对性问家长:“您能否具体说说担心哪些方面?”并通过开放式提问,引导家长表达自己的顾虑,并逐一针对性进行解答,以此可以促进家长疫苗犹豫率的下降。
第二步:通过数据和案例传递信息。医护人员可以向家长展示本地疾病的相关监测数据,比如“未接种麻疹疫苗的儿童感染风险是接种者的35倍”,同时也可以向家长讲述真实的案例,通过案例引起家长的共鸣,也可以利用疫苗作用机理动画或者接种率的热力图等可视化工具,将相关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地认知,从而向家长更准确传递相关信息。
第三步:共情式的回应。面对家长由于孩子接种后出现发热等情况而形成的焦虑时,医护人员应避免直接回应“这是正常反应”,可以转变沟通模式,如“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但儿童发热是其免疫系统工作的一种表现,您之后有任何疑问都可以随时咨询”,通过承认感受+解决方案的沟通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家长对此的不确定感。
第四步:赋予家长更多的选择权。如果是非免疫规划疫苗,医护人员可以为家长提供“菜单式”的选择,比如结合儿童体质及家庭的出行计划,让家长明确更关注呼吸道的防护还是消化道疾病的预防,通过引导让家长了解如何选择最适合的方案,提升家长对疫苗接种的参与感。
三、特殊场景的沟通策略
1、对疫苗犹豫家长的沟通策略
可以选择“延迟决策法”,医护人员可以和家长沟通时表示,并不需要现在就作出决定,可以回家仔细阅读《疫苗知识手册》,之后再进行沟通确认。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家长对疫苗接种率的提升。
2、处理疫苗的不良反应
在接种疫苗后,首先要坚持黄金一小时的原则。在儿童接种疫苗之后的留观30分钟内,可以主动询问家长“宝宝是否有不舒服的表现”,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如果遇到儿童出现高热等异常反应,需立即启动绿色通道进行转诊,并同时告知家长,这属于疫苗激活免疫系统的一个正常过程,并且会对此进行全程跟踪。
3、多孩家庭的差异化沟通
对于有二孩或者三该的家庭,医护人员在和家长沟通时,可以强调群体的免疫效应,比如大宝接种疫苗不仅可以对自己形成保护,也有利于对二宝或三宝筑起防护网。以此通过家庭的纽带来提升接种的动机。
总之,在免疫规划的工作中,医护人员不仅有着传播知识的责任,同时也是家长的倾听者及儿童健康的守护者。只有做好医护及家长之间的沟通,才更有利于免疫规划工作的开展,从而保障更多儿童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