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土源性线虫病
土源性线虫指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或幼虫在外界(主要指土壤)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的线虫,如蛔虫、鞭虫、钩虫等。蛲虫卵不需在土壤中发育,但其生活史和蛔虫、鞭虫、钩虫一样是直接型的,传播途径、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相同或相近,故一般把蛲虫也归为土源性线虫。
主要危害与诊断
(一)钩虫病
钩蚴侵入人体皮肤可引起钩蚴性皮炎,病人可感到局部皮肤有烧灼、针刺或奇痒等感觉。多见于手指、足趾间皮肤嫩、薄处,也可见于手、足背部等,俗称“粪毒”。钩虫幼虫移行至肺泡后,病人可出现咽痒、咳嗽、伴有畏寒、发热、哮喘样发作等全身症状。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消化、吸收等功能障碍。持续性、弥散性腹痛为常见症状,以上腹部和脐周的疼痛尤为剧烈。重度感染者还可出现黑色粪便和营养不良等。少数钩虫病人有喜食常人不能吃的东西,称“异嗜症”。 钩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引起病人慢性失血所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贫血。钩虫的成虫咬附在病人的小肠壁上边吸血、边分泌抗凝物质,使形成的伤口发生凝血障碍。同时成虫还经常更换咬附部位,而留下的伤口仍不断渗血。也有钩虫寄生引起消化道大出血的报道。严重钩虫病人因贫血、全身浮肿而丧失劳动能力。
粪便检查虫卵或经钩蚴培养检查出幼虫是确诊本病的依据,常用方法有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浮聚法、改良加藤法、钩蚴培养法。
(二)蛔虫病
蛔虫的幼虫、成虫阶段均可致病,成虫的危害性更大。蛔虫的幼虫在人体内的整个移行过程中,可对肠、肝、肺、微血管及淋巴组织等引起机械性损伤,或因幼虫本身及代谢产物作为抗原,诱导变态反应。重度感染时,幼虫可进入体循环,侵入多个器官,引起异位损害。成虫是蛔虫病的主要致病阶段:①夺取营养;②影响吸收;③变态反应;④并发症及异位寄生,导致肠梗阻,以及胆道、胰管、阑尾等蛔虫症,严重时可以致命。
病原学检查是确诊依据,主要从粪便中查见虫卵或虫体,由于蛔虫产卵量大,常用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浮聚法或沉淀法效果更好。
(三)鞭虫病
轻度感染一般无明显症状,如果感染者粪便的虫卵数超过5000/g或10000/g时,则往往有症状,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以及消瘦、乏力等症状。严重感染者(粪便虫卵数超过20 000/g)大多发生严重腹泻或者痢疾综合征。极重度感染者,成虫附着于直肠黏膜,可引起慢性痢疾,伴有腹痛和严重的里急后重,偶尔可致直肠脱垂。
常用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浮聚法、改良加藤法,粪便查出虫卵就可以确诊。
(四)蛲虫病
蛲虫病的主要症状为雌虫爬出产卵引起肛门周围及会阴部奇痒和炎症,影响睡眠。患儿常有烦躁不安、夜惊、失眠、夜间磨牙、遗尿、食欲减退、消瘦等表现。
根据蛲虫在肛周产卵的特性,可用透明胶纸法或棉签拭子法在早晨排便或洗澡前在肛周收集虫卵。因为蛲虫不在肠道产卵,所以一般不做粪便检查。
防治策略和措施
(一)钩虫
1.钩蚴性皮炎
左旋咪唑硼酸乙醇溶液涂于皮肤,可预防钩虫感染和消肿止痒。
2.驱虫治疗:常用的驱虫药物有甲苯达唑、阿苯达唑、三苯双脒、噻嘧啶、伊维菌素。
3.预防钩虫感染包括粪便管理和个人防护等措施:结合乡村振兴、农村改水改厕建设等对粪便采取无害化处理;不要用未经处理的人粪给旱地作物施肥,不赤足下地劳作。
(二)蛔虫、鞭虫
防治蛔虫感染应采取查治感染者、粪便管理和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常用的驱虫药有阿苯达唑、甲苯达唑、三苯双脒或伊维菌素。群体驱虫时间常在感染高峰期后的秋冬季节。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儿童,要教育他们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生食未洗净的瓜果蔬菜,不饮生水。
(三)蛲虫
根据蛲虫病传播和流行特点,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防止相互感染和自身重复感染。教育儿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不吮吸手指,勤剪指甲。在托儿所、幼儿园和家中应做好环境卫生及衣被、玩具、餐具的消毒。常用的治疗药物有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局部外用药可用3%噻嘧啶软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