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5肩周炎是一种以肩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的常见慢性退行性疾病,在我国的发病情况不容小觑,其总体发病率约为2%-5%,患者总数达1亿以上。好发于40-60岁人群,尤其以50岁左右最为高发,因而被称为”五十肩”,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
中医对肩周炎的独特认知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源远流长,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
风寒湿邪侵袭:当肩部长期暴露于潮湿寒冷环境,或夜间睡眠时肩部不慎受凉,风寒湿邪便会乘虚而入,滞留于经络之中,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进而引发”不通则痛”的症状。
气血亏虚:中老年人由于肝肾逐渐亏虚,气血生化的源泉不足,肩部的筋脉得不到充足的濡养,就容易出现”不荣则痛”的情况。
劳损外伤:长期过度使用肩部进行重复性动作,或肩部遭受外伤后未能及时妥善治疗,会导致局部气血瘀滞,久而久之形成”痰瘀互结”,阻碍肩部的正常气血流通。
基于这些认识,中医将肩周炎进行了辨证分型:
风寒湿痹型:患者主要表现为肩部冷痛,遇寒时疼痛明显加重,得温后疼痛有所缓解,舌苔多呈现淡白色且较为腻滑。
气血瘀滞型:肩部呈现刺痛感,夜间疼痛加剧,肩关节活动严重受限,舌质颜色紫暗,且伴有瘀斑。
气血亏虚型:肩部隐痛,在劳累后疼痛加剧,同时伴有神疲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状,舌淡苔薄白。
中医康复四大核心手段
中医康复针对肩周炎,有着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中药内服外敷以及功能锻炼四个方面。
(一)针灸疗法:精准刺激,疏通经络
针灸是中医治疗肩周炎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达到疏通肩部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肩髃(LI15):位于肩峰前下方凹陷处,是手阳明大肠经的重要穴位,对疏通肩部经络有着显著作用。
肩髎(SJ14):处于肩峰后下方凹陷处,归属于手少阳三焦经,能够有效缓解肩后部的疼痛。
肩贞(SI9):在腋后纹头直上1寸的位置,属手太阳小肠经,对于肩胛部疼痛的治疗效果显著。
阿是穴:即疼痛最明显的部位,直接针对病灶进行刺激,可有效缓解局部疼痛。
在操作时,通常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进行1次,10次为一个疗程。对于风寒湿痹型患者,还可配合温针灸,即在针柄上插上艾条燃烧,借助温热之力,增强温通经络的作用。
(二)推拿按摩:手法施治,松解粘连
滚法:用手背小鱼际侧在肩部做往返滚动,深入放松肩部深层肌肉,缓解肌肉紧张。
按揉法:运用拇指或掌根对肩周痛点进行按揉,每次持续3-5分钟,以局部产生酸胀感为适宜程度。
摇法:患者取坐位,术者一手扶肩,另一手托肘,轻柔地做肩关节环转运动,幅度由小逐渐增大,帮助恢复肩关节的活动度。
推拿时需特别注意力度的把握,要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进行调整,避免因暴力操作而导致二次损伤。在急性期,应以轻柔手法为主,缓解疼痛;慢性期则可适当增加拔伸和摇法的力度,促进功能恢复。
(三)中药内服外敷:内外兼治,标本同调
内服方剂: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选用相应的方剂进行加减治疗。
风寒湿痹型:采用蠲痹汤(羌活、独活、桂枝、秦艽等)加减,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驱散体内的风寒湿邪。
气血瘀滞型:运用身痛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加减,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改善气血瘀滞的状态。
气血亏虚型: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白芍、生姜等)加减,益气养血、温通经络,补充气血,濡养肩部筋脉。
外敷疗法:
中药热敷包:将当归、川芎、乳香、没药等药材研成粉末,用醋调匀后加热,敷于肩部,每日1次,每次30分钟。通过热敷的温热之力和药物的渗透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肿止痛。
膏药贴敷:选用狗皮膏、麝香壮骨膏等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功效的膏药,贴于疼痛最明显处,每48小时更换一次,方便快捷,能持续发挥药效。
(四)功能锻炼:主动参与,巩固疗效
功能锻炼是肩周炎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患者主动进行肩部运动,能够增强肩部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预防复发。
爬墙法:患者面对墙壁站立,双手沿墙缓慢向上爬升,尽量抬高患肢,每日进行3次,每次10分钟,逐渐增加肩部的上举高度。
钟摆运动:弯腰90°,患肢自然下垂,做前后、左右摆动,幅度由小到大,每日2次,每次5分钟,锻炼肩部的灵活性。
功能锻炼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不引起剧烈疼痛为限度,避免过度拉伸导致损伤。
结语
中医康复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通过针灸、推拿、中药、功能锻炼等综合手段,为肩周炎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有效、绿色的康复路径。它不仅仅着眼于局部疼痛的缓解,更注重从整体上调理气血、濡养筋脉,从根本上改善肩部功能。对于肩周炎患者来说,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遵循规范的治疗方案,并持之以恒地坚持功能锻炼,是战胜疾病、重拾肩部灵活、拥抱健康生活的关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