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射科可以说是医院最“神秘”的科室,在定期体检或者因身体疾病到医院检查时,多会进行MRI检查、CT检查、X光等,以此来明确我们的身体状况。很多人对放射科检查会存有很多疑惑,如:“辐射究竟是什么?”“是否会伤害我们的身体?”等,以下我们就围绕放射科辐射安全进行简单科普,希望能帮到有需要的朋友。
什么是辐射?
辐射指的是以粒子或者电磁波形式从场源向外传播的物理现象,自然辐射无处不在,每人每年大约会承受2.4毫西弗的自然辐射,约等于拍了24次胸片,这些辐射主要来自土壤中放射性物质、宇宙射线等。还有一种是可控、可测的医用辐射,如CT、X光等设备发出的辐射,腹部CT约等于8个月自然辐射量,一次胸片辐射量约等于乘坐2小时飞机。
放射科有哪些安全措施?
设备防护。放射科布置有铅玻璃观察窗,含5mm铅当量,如同穿了100件防辐射服;自动准直装置,即辐射检测装置能精准锁定目标检测区域,减少无关区域在辐射光中的曝光量。
操作防护。放射科有严格的操作规范,尽量减少对受检查人员的负面影响。比如:ALARA原则,即针对受检查人员的实际情况,采取最低合理剂量,以达到相关检测效果为最终目的;时间控制,要求CT扫描一个部位控制在10~30秒之间。
人员资质与培训。放射科医生、护士在正式上岗前必须经过系统化的培训、考核,了解各项仪器设备的操作方式,能及时识别受检查人员的特殊状况,从而做出合理的应对,将安全风险降至最低。
放射科有哪些认知误区?
误区1:所有放射科检查都有辐射?真实情况是有的检查有辐射,有的检查没有辐射。其中MRI检查主要是依靠强磁场和射频波进行检测,无辐射;CT、X线有辐射,但剂量会受到严格管控,因此比较安全。
误区2:做完检查会传染辐射?这种说法当然是错误的,医疗辐射突出瞬时性特征,在检查过后是不会有残留的,因此检查完可以放心回家,不用担心“传染”家人。
误区3:在候诊等候区等待检查会有辐射吗?检查设备没有开启时,候诊区是没有辐射的,且经过防辐射涂层、铅墙、铅门等的层层阻隔,泄露的辐射量极少,已经无限接近于自然环境水平。
特殊人群如何有效预防辐射?
虽然常规的放射科检查辐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对人体影响很小,但特殊群体还是需要格外注意的。
孕妇防护。妊娠期尽量避免到放射科检查,即便要检查,也需经过放射科医师、临床医师双重评估。还需采取一些防护策略:腹部防护,穿戴≥0.5mm铅当量围裙,完全覆盖子宫位置;背部防护,在检查床下方铺设医用规格的防护垫。
儿童防护。儿童在放射科检查时,首选无辐射的MRI或者超声检查方式,若是骨折等急症,可选择数字化X线检查方式。检查剂量需要遵循“ALARA原则”,并正确穿戴儿童专用迷你铅衣。
如何增强身体抗辐射能力?
饮食调节。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猕猴桃、草莓、柑橘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绿叶蔬菜、坚果等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南瓜、胡萝卜等富含β-胡萝卜素的食物。补充矿物质,如鱼类、巴西坚果等,补充硒元素,以及富含碘的紫菜、海带等(注:此项主要针对防范放射性核素污染,与常规影像检查关系不大)。多吃膳食纤维、高蛋白,如豆类、鸡蛋、全谷物、芹菜等。
运动代谢。坚持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车等,促进血液循环,提升代谢速度。每周进行3次力量训练,每次训练半个小时左右,增强肌肉储氧能力。医用辐射是瞬时穿透型,不会残留在体内,运动主要是提升我们身体的整体抵抗力,可以提前安排运动,让我们的身体素质提升起来,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整体抵抗力。
特殊场景补充。在完成医用造影检查后,可以多饮水,每天饮水量不低于2升,能加速身体中的造影剂排泄。在遇到核污染风险时,可以遵循医嘱服用一些碘化钾,能阻断放射性碘在身体中蓄积,降低辐射风险。
经过以上论述,想必大家对放射科辐射安全以及相关应对策略有了足够的认识,希望都能重视起来,日常多关注这方面的内容,掌握一些专业知识,关键时刻用得着,这对于保护我们与家人、朋友的身体健康来说极其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