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症医学科的核心工作包括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及延续生命支持,多器官功能不全患者的救治及器官功能支持,预防和治疗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在传统的医学观念中,对危急重症患者进行救治过程中,要利用西方医学的护理手段及西医的治疗手段,让患者尽早脱离险境,而中医护理则主要是针对慢性疾病的恢复与防治。然而,中医护理通过对患者正气的恢复,对脏腑功能的改善,也可以延缓病情的发展,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机会,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方法。下面为大家分享一下中医护理在重症医学科的创新实践。
以中医整体观念观察患者的病情
对于重症患者来说,病情变化快,疾病复杂,及时准确地观察病情的变化,进行抢救,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中医“望闻问切”是辨证论治的重要方法,中医护理人员以中医整体观,从整体出发,关注患者的症状,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判断。如重症医学科重症肺炎患者,护理人员通过观察其舌象由淡红转红绛,结合其临床表现,判断其有热盛伤津,并反馈给医生,及时调节治疗方案。如果脑出血患者,有脉象由弦滑变细弱的情况,并有面色苍白等,说明病情恶化,需要及时采取医疗措施。护理人员还要对患者神志、呼吸等情况进行观察。针对昏迷患者,即使不能通过言语交流,面部表情变化等仍是其观察要点。若发现异常情况,应迅速采取措施,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依据是整体观。中医理论强调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观察,以便对其发展趋势及结局进行有效的分析,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治疗方案。另外,在中医护理中,护理人员通常具备较好的判断力。中药注重整体调理,不仅针对患者的病症,还注重患者机体自愈能力的恢复,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复发。对于肺栓塞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应用血府逐瘀汤、活血通脉片等,调节气血、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提升心肺功能,促进疾病恢复。
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如体温、神志、脉搏与呼吸等,记录其血压、舌象与脉象,若发现异常要及时进行抢救,还要对患者的尿量与24h出入量进行记录。通过中医整体观念,还可以对谵妄患者进行护理,在中医治疗中,主要选择麻黄、黄柏、黄连与栀子等,起到排汗与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清除心火,改善患者的症状。如果患者在发热时,出现体温骤降、大汗,则是亡阳的信号,应该立即做好急救工作,对患者进行救治;当患者出现呕血等症状时,一般都是出现内脏出血或者病情比较严重的情况,需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否则会危及患者生命。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神昏、面色苍白、小便短黄、舌质红、脉数多等。护理人员要快速识别症状,初步评估病情,采取措施。
运用中医护理技术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
中医护理技术的优点是易于操作、器械简单、容易掌握。特别是在救治患者时,简单有效。如果患者突然昏迷、牙关紧闭、口噤手握,可以用针灸或点按等方法,指压或针刺合谷、百会、人中、十宣等穴位,使患者苏醒;对于高热不退无汗的患者,可以用针灸大椎、风池穴、曲池、十宣放血等方法,具有较好的退热作用; 对于脑出血恢复期患者,可以通过按摩刺激,缓解头痛等症状,提升患者的舒适度,或对脑出血患者进行针刺,如百会、太冲、风池等,调节其气血与脏腑功能,治疗疾病。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可以采用针刺疗法,针刺人中、足三里、内关、涌泉等穴位。先针刺人中、涌泉、内关,施泻法进行强刺激,再捻转五分钟,直刺足三里,施捻转补法。
通过情志调护,稳定患者情绪
情志调护是中医治疗危重患者的关键环节。传统医学理论认为情绪与脏腑功能有较大关系,情绪紊乱会引起脏腑功能紊乱而加重病情。所以,要保证患者的心理健康,不能过于大喜大悲,也不能过于紧张,这非常重要。在情绪调节过程中,家属与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并给予适当的心理辅导,使患者能够克服病痛,树立治疗信心。还要鼓励患者培养书法、绘画等兴趣,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分散注意力,陶冶情操,减轻心理压力。另外,家属的陪同与支持也是情志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康复期护理,强身健体
康复期护理是对危重患者进行中医调护的延伸。在恢复期,要增强患者的身体素质,防止旧病复发。在中医看来,大病初愈后,人的体质比较脆弱,需要通过饮食调理、适当运动,才能逐渐康复。平时可以吃燕窝粥、当归生姜羊肉汤等,主要具有补充阳气、滋养阴分、增强气血的作用。同时,传统医学也重视“治未病”,重视疾病的恢复,防止疾病复发。
结论:通过中医护理技术运用、情志调护、饮食调理等方法,可以调节危重症患者的机体功能,增强其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复发,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同时,应多鼓励患者,提供人文关怀服务,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积极参与医疗护理活动,增强治疗的信心,共同面对疾病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