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是一种可引起皮肤出现红斑、丘疱疹等皮损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其“元凶”并非初来乍到,而是体内久居的“旧客”——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时它引发水痘,消退后病毒则潜伏在神经根处休眠,待机体劳累、疲倦时,沉睡的病毒便苏醒繁殖,侵犯头面、胁肋及四肢。而在医院疼痛科门诊经常接诊一些患者,疱疹已经消退了,但是疼痛却一直存在,且夜不能寐,衣服不敢穿,如果这种症状持续一个月以上就被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此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可能导致持续焦虑、抑郁等。
哪类人群易感染带状疱疹
年龄是重要的危险因素,50岁以上中老年人患病风险较高;患有免疫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病患者患病风险也较普通人高;其次,肿瘤也是其危险因素之一。
带状疱疹主要表现是什么
带状疱疹病程缠绵,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声预警
许多人仅感到疲倦、低热或头痛,如普通感冒一般。然而此时身体已发出特殊警报:病毒潜伏的神经区域开始隐隐作痛,疼痛性质各异,如针刺、烧灼、电击感,轻触衣物即可诱发。
第二阶段:疱疹初现
几天后,身体一侧沿着某条神经的“领地”开始浮现密集红疹,并迅速演变为簇集水疱,形似一条火龙蜿蜒盘踞。此阶段疼痛剧烈,日夜不休。疱疹持续约7-14天,逐渐结痂脱落。
第三阶段:后遗疼痛
疱疹虽愈,部分人却陷入更漫长的痛苦,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这种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轻触即如遭电击,夜不能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怎样进行预防和治疗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带状疱疹的治疗应遵循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诊治原则。
日常生活中,应规律作息,确保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心情,劳逸结合,健康饮食,适当锻炼。
在治疗上,部分患者可能抱着“疼着疼着就好了”的心态,没有及时干预,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导致愈发严重。故在出现疑似症状时,应尽早于疼痛科、皮肤科就诊,并采取措施防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采取以下措施:
1.接种带状疱疹疫苗:疫苗可为50岁以上人群提供强大保护,显著降低发病风险、减轻症状,并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概率。
2.药物治疗: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应在72小时内应用,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并配合甲钴胺、维生素B1等神经营养药物促进神经修复。镇痛药物应在确有明确适应症时应用,如普瑞巴林、加巴喷丁、曲马多等,也可外用利多卡因缓解疼痛不适。
3.微创介入的治疗: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脉冲射频治疗、脊髓电刺激等介入操作近年来发展迅速,精准安抚过度兴奋的受损神经,有效缓解疼痛。
4.中医治疗:拔罐、针灸围刺、梅花针、火针等中医特色外治方法,能够缩短
病程,快速缓解疼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一场艰苦的“神经修复战”。它顽固,但绝非不可战胜。请务必认识到:早诊早治至关重要,及时而科学的医疗干预是关键,预防永远是最好的策略,符合条件者请尽早接种疫苗;而疼痛科则是您的坚实后盾,我们深谙神经痛的复杂机制,掌握从药物到微创介入的阶梯化治疗手段,面对带状疱疹带来的身心考验,理解它,警惕它,更要积极预防与治疗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