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晶  单位:无锡市梁溪区广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2025-08-08
3250

一、为何夜间成了低血糖的“重灾区”?

夜间低血糖指患者睡眠时血糖低于3.9mmol/L,凌晨2-4点是高发时段。这个“隐形刺客”偏爱夜间作案,与三大因素密切相关:

药物与代谢的时间差是主要诱因。晚餐前或睡前注射的胰岛素、服用的磺脲类药物,其作用高峰常出现在夜间。而睡眠时人体代谢减缓、能量消耗降低,药物持续发挥作用易导致血糖“断崖式下跌”。

饮食与运动失衡也会埋下隐患。部分糖友为控糖刻意减少晚餐量,或睡前未及时加餐;还有人傍晚运动量过大,导致夜间肝糖原储备不足,无法维持正常血糖水平。

更危险的是,睡眠会“屏蔽”预警信号。清醒时低血糖引发的心慌、手抖等症状,在睡眠中会被大幅弱化。患者往往直到血糖低至触发昏迷、抽搐时才被发现,错失最佳干预时机。

二、身体发出的5个“求救信号”,别当成普通失眠

夜间低血糖并非毫无踪迹,身体会通过细微变化发出预警,只是常被误认为“没睡好”:

1. 异常睡眠状态:噩梦与盗汗

睡眠中频繁惊醒、做恐怖噩梦,或醒来时睡衣被冷汗浸透,可能是低血糖的早期信号。这是因为血糖骤降时,身体启动应激反应,释放肾上腺素等激素,刺激汗腺分泌并干扰睡眠周期。有患者描述:“像掉进冰水里,浑身冷汗把被子都浸湿了,还以为是天热,后来才知是低血糖。”

2. 莫名饥饿与口渴

睡梦中突然感到强烈饥饿,甚至饿到醒来,或夜间频繁起身喝水,需警惕低血糖。这种饥饿感不同于普通空腹感,常伴随心慌、乏力;而口渴则是身体因血糖波动引发的脱水反应,此时若仅补水不补糖,可能加重危险。

3. 晨起后的“遗留症状”

早晨醒来持续头晕、头痛、乏力,甚至出现“晨起高血糖”(医学上称为“苏木杰现象”),可能是夜间低血糖的“后遗症”。身体在低血糖时会自动分泌升糖激素,导致凌晨血糖反跳性升高。不少患者误判为降糖不足而加药,反而加剧夜间低血糖风险。

4. 肢体异常动作

睡眠中出现肢体抽搐、肌肉痉挛,或无意识的翻身、呻吟,可能是低血糖刺激神经系统的表现。老年患者感知能力弱,常无明显不适,仅表现为“踢被子”“说梦话”等异常动作,易被家属忽视。

5. 精神状态异常

夜间低血糖还会影响大脑功能,导致睡眠中烦躁、哭闹(常见于儿童患者),或晨起后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大脑对血糖变化极为敏感,反复低血糖可能损伤认知功能,增加老年痴呆风险。

三、三类高危人群,更要绷紧“防糖弦”

并非所有糖友面临同等风险,以下人群需格外警惕:

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者:这两类药物降糖作用强,剂量调整不当易引发夜间低血糖,尤其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人代谢减慢,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长,且感知能力退化,低血糖症状更隐蔽,往往直接表现为昏迷。

合并其他疾病者:如高血压(部分降压药增强降糖效果)、胃轻瘫(食物消化延迟),或近期感染、发热的患者,身体代谢紊乱易诱发夜间低血糖。

四、六个实用技巧,筑牢夜间“防护墙”

预防夜间低血糖,关键在养成科学习惯:

1. 睡前测血糖:睡前(21:00-22:00)测血糖,若低于5.6mmol/L,建议加餐,如半杯牛奶+1片全麦面包、1个鸡蛋,避免高糖零食。

2. 调整饮食与用药:晚餐保证适量主食和优质蛋白(如瘦肉、豆腐),延缓血糖下降。使用胰岛素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睡前剂量,勿自行增减。

3. 合理安排运动:傍晚运动不宜过晚,睡前3小时避免快走、跳操等高强度运动。白天运动量较大时,睡前需额外测血糖,必要时加餐。

4. 备好“应急包”:床头放葡萄糖片、蜂蜜等,家属需掌握急救知识:患者清醒时立即服用15克碳水化合物(约4片葡萄糖片),15分钟后复测;昏迷时勿喂食,立即拨打120。

5. 加强夜间监护:老年患者或频发低血糖者,可使用动态血糖监测仪设置警报;家属可凌晨轻唤患者,观察反应,或用智能手环监测心率(低血糖时心率常骤升)。

6. 记录血糖日记:连续3天记录睡前、凌晨及晨起血糖,若频繁偏低或有不适,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夜间低血糖虽凶险,但只要抓住“隐形信号”,做好预防,就能让糖友安睡一整晚。记住,糖尿病管理的核心是“平稳控糖”,而非盲目求低。守护好每个夜晚的血糖平稳,就是守护生命的安全防线。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