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重病人的康复运动是重症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在病人脱离生命危险后尽早开始功能恢复,显著改善预后质量。不同于普通康复,危重病人的运动干预需要更加谨慎科学的方案。
一、临床分期与运动策略
1.急性期(ICU阶段):患者身体特殊,需进行床上被动关节活动,借助护理或器械活动关节,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定期变换体位,防止压疮;身体允许时协助床边坐起,提升身体适应和肌肉力量。
2.亚急性期(过渡病房):患者身体机能有恢复,可开展训练。先进行床边坐站训练,在护理辅助下增强下肢支撑力;再辅助步行,在专业陪同下提高协调性与行走能力;还可进行低强度抗阻训练,用器械或自身体重增强肌肉力量,并控制强度。
3.恢复期(普通病房):患者身体恢复良好时,可开展训练。先进行渐进性抗阻训练,随恢复进程增加强度和难度,刺激肌肉生长、提升力量;接着开展平衡训练,借助设备或特定动作改善平衡稳定性、降低跌倒风险;最后进行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促进整体机能恢复。
二、康复运动实施要点
1.运动类型选择:
①被动运动:关节活动度训练中,整个过程由治疗师操作,适用于意识障碍患者,因其无法自主活动关节,需治疗师帮助训练。
②辅助主动运动:患者主动发力尝试完成关节活动,治疗师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适当帮助,确保顺利完成训练。
③抗阻训练:通常用弹力带或小重量器械,从1-2组开始,循序渐进让患者身体适应强度,避免过度训练受伤。
④有氧训练:对提升身体机能重要,初始强度控制在40-60%最大心率,训练时间5-10分钟,使患者既能有锻炼效果,又不会负担过大。
2.常见风险与应对策略:
①导管安全:运动前要妥善固定各类导管。运动时身体会有动作和位移,若导管未固定好,易移位或脱落,影响治疗效果,给患者带来痛苦和风险。
②跌倒预防:患者首次下床活动,需借助步行器支撑,至少两人陪同。活动中,陪同人员要密切留意患者情况,若发现有身体不稳、疲劳等可能致跌倒迹象,要及时支撑助其保持平衡。
③过度疲劳:运动后身体常感疲劳,应在30分钟内恢复正常,这是身体从应激到正常状态的关键调整期。运动时身体各器官和系统紧张工作,结束后需时间自我修复。若30分钟后疲劳感未明显缓解,可能是运动强度过大或身体有其他问题,需进一步关注评估。
④疼痛管理:运动前,需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通过询问、观察判断疼痛对运动的影响。若疼痛严重,及时采取镇痛措施,如选药或物理治疗。确保患者运动时无疼痛不适,以达预期效果。
⑤心理障碍:对于有恐惧活动心理障碍的患者,采用脱敏策略克服心理问题,即逐步增加活动频率和强度。先让患者进行简单活动,适应后增加难度和强度,循序渐进让患者适应活动、减轻恐惧。期间,医护人员要鼓励支持患者,助其建立信心,最终克服障碍、积极参与活动。
3.家属参与指导:
①学习辅助技巧:协助患者活动,掌握正确搀扶方法,依患者身体状况和平衡能力选合适姿势,提供支撑且让患者舒适;熟练掌握转移技术,保障患者移动安全。
②居家环境改造:为方便患者居家活动,改造环境,清除走道障碍防绊倒,在卫生间、楼梯等易滑倒或需支撑处装扶手降风险。
③日常活动融入:促进患者康复,将康复动作融入日常活动,如洗漱时让患者做手部动作,进食时鼓励自用餐具,提高康复效果。
④情绪支持:患者康复中,情绪支持重要,给予充分鼓励,认可努力和进步,不强迫训练,尊重康复节奏,依情况调整康复计划,营造轻松康复氛围。
⑤症状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变化是发现问题和采取措施的关键,准确识别异常信号,如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确保患者健康安全。
总之,危重病人康复是渐进过程,通常3-6个月达功能平台期。研究显示,坚持系统康复的患者1年后生活质量评分可提高超30%。要记住“宁可少做,不可做错”原则,在专业指导下循序渐进,才能安全有效恢复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