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体检报告上看到“幽门螺杆菌阳性”这几个字,不少人会心头一紧,仿佛胃部已经被贴上了“危险”标签。其实,幽门螺杆菌感染虽常见,但并不可怕。只要采取科学有效的中西医协同治疗方法,就能精准对抗这一胃部隐患。
幽门螺杆菌:胃部的“不速之客”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它主要寄生在人体的胃黏膜组织中,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
它的传播途径多样,主要包括“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口-口”传播常见于家庭共餐、情侣接吻等情况,当感染者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通过唾液进入他人口腔,就可能引发感染。“粪-口”传播则多因卫生条件不佳,如饮用被污染的水源、食用被污染的食物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多数人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它却是许多胃部疾病的“幕后黑手”。它会在胃黏膜上“安营扎寨”,不断释放毒素,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甚至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
中医视角:调理体质,扶正祛邪
中医虽然没有幽门螺杆菌这个概念,但根据其引发的症状,可将其归为“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中医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人体脾胃功能失调、正气不足有关。当人体正气虚弱,脾胃运化失常,就容易受到外邪侵袭,幽门螺杆菌便是其中之一。
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望、闻、问、切,了解患者的体质、症状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
中药内服方面,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不同的方剂。例如,对于脾胃湿热型患者,常选用黄连、黄芩、蒲公英等具有清热燥湿、杀菌消炎作用的中药;对于脾胃虚寒型患者,则选用党参、白术、干姜等温中健脾的中药,以增强脾胃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针灸和推拿也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比如,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常用于调理脾胃功能。推拿则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缓解胃部不适症状。
西医治疗:精准杀菌,快速见效
西医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采用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三联疗法一般由两种抗生素和一种质子泵抑制剂组成,四联疗法则是在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种铋剂。
抗生素的作用是直接杀灭幽门螺杆菌,常用的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等。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的pH值,为抗生素创造一个更有利的环境,增强抗生素的杀菌效果。铋剂则具有保护胃黏膜、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的作用。
西医治疗的优势在于精准杀菌,能在较短时间内降低幽门螺杆菌的载量,缓解胃部症状。但抗生素的使用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过敏反应等。而且,幽门螺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如果治疗不规范,可能会导致治疗失败。
中西医协同:优势互补,标本兼治
中西医协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能够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中医可以从整体上调理人体的体质,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幽门螺杆菌的复发风险。同时,中医还能缓解西医治疗带来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西医则能快速、精准地杀灭幽门螺杆菌,控制病情的发展。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先采用西医的四联疗法进行杀菌治疗,待幽门螺杆菌转阴后,再通过中医的调理方法,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例如,在西医治疗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此时可以配合服用一些健脾和胃的中药,如香砂六君子汤等,以减轻症状。治疗结束后,继续服用一段时间的中药,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机体的正气,防止幽门螺杆菌再次感染。




